青史一页(第 2/4 页)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陛下也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写毕罢笔,诸葛亮已是泪流满襟。他拿起布巾,擦干眼泪,遥望东天,熹微已现。复阅此表,心潮再起。一宿末眠,如能感动后主一二,也不虚此书了。
五
早朝时诸葛亮恭敬地献上《出师表》。后主览毕,说:“相父南征,历尽艰险,刚刚还都,又欲北征,恐怕身体难支。”
诸葛亮答:“臣受先帝托孤之重,夙夜未尝有怠。今南方已平,已无内顾之忧;不就此时讨贼,恢复中原,更待何日?”
后主想了想又说:“南方已平定,北方曹魏并末犯我,国家现很安宁,又何必北征自讨苦吃?弄不好打不住狐狸反惹一身騒。”
诸葛亮没想到刘禅会说出此等话,心中泛起寒意,定了定说:“治国要居安思危,而陛下却居危思安,灾祸不远。曹魏对我虎视眈眈,我不征魏,魏必伐我,贪恋安逸,无异束手待毙。”
后主脸色讪讪,低头不语。
诸葛亮又说:“统一中国乃先帝遗志。中国本为统一之国,三分天下不能持久,也不应持久。我蜀汉为汉室正统,理应担起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的重任,岂能目光短浅,只图眼前安逸,忘却统一大业?”
后主沉默片时,抬起头说:“相父大权在握,国中之事悉由相父处置,北征之事也依相父之意而行吧。”
诸葛亮心中一声长叹,默然退下。
回到家中,诸葛亮看到几案上的《出师表》草稿,又是一声长叹。坐下沉思良久,他一拍几案,唤来侍从:“传各位大臣、将军来相府议事,我决意兴师北伐!”
六
蜀军在诸葛亮的指挥下,连战连捷,杀得魏军节节败退。正在乘胜前进之时,粮草告急,诸葛亮传令后方急运粮草。尚书令李严接到丞相命令,急命都尉苟安向前方运送粮草。
这苟安却是个心怀叵测之徒。他接到命令后悄悄到宫中拜见后主刘禅。
“陛下,丞相令臣急送粮草到前方。”苟安跪在地上说。
“去便去吧,来朕处却是为何?”刘禅逗着笼中的金丝雀说。
“臣知陛下反对北伐。”
“那又如何?”
“丞相自恃位高权重,执意北伐,违逆圣意,臣心中不平。”
“噢?”刘禅回过头来,盯住苟安。
“陛下,丞相若北伐成功,威望将更高,权力将更大,更不会将陛下放在眼里,那时陛下的地位……”说到这苟安抬头看看刘禅的脸色。
“说下去。”刘禅催促。
“那时陛下的地位将岌岌可危。”
“那如何是好?”刘禅又急问。
苟安说:“臣为陛下计,认为应该拖延北伐进程,即从粮草入手。”
刘禅面露喜色:“苟安,你真是个忠臣。丞相势力如此强大,你有此忠心,实为难得。朕今后定会重用你。”
苟安连忙磕头:“谢陛下。臣愿为陛下肝脑涂地!”
刘禅又说:“你即去行事吧,但要小心,保密。”
“是,陛下。”
“下去吧。”
苟安站起刚走出几步,刘禅又叫住他:“若出纰漏,万不可将朕陷进去。”
苟安又跪下:“臣岂敢!”
七
诸葛亮威严地坐在军帐中,两旁站着侍从和卫士。
苟安跪在地上,面色蜡黄。
诸葛亮一拍几案:“苟安,你身负运送粮草重任,为何懈怠公务,延误时限十天?”
苟安战战兢兢地说:“行途艰难,又遇强盗,故而延误,请丞相明察。”
诸葛亮愤怒地一拍几案:“你还敢撒谎!把证人带上来。”
士兵将一押运粮草的士兵带了上来。
诸葛亮对那押运粮草士兵说:“为何延误运送粮草的期限,你再从实招来。”
士兵说:“出发后不久,苟安便令我等慢行,以免劳累,又日日带领我等吃酒,晚起早歇。快到前方时,苟安又吩咐我等:已经耽误时限,若要避免受罚,就说路途艰难又遭遇了强盗。”
诸葛亮怒视苟安:“你还有何话说!”
苟安磕头如捣蒜:“卑职有罪,卑职有罪。”
诸葛亮喝道:“你为何故意延误时限,受谁指使,从实招来!”
苟安结结巴巴:“下官,下官生性懒惰,不耐劳苦,故路途上贪懒又贪酒,耽误了时限。”
“果真如此,无它人指使?”诸葛亮追问。
苟安抬头:“绝无它人指使。”
诸葛亮盯住苟安:“若此只处置你一人。按律贻误军中粮草三日,便当斩首,你贻误十日,复有何言?”
苟安伏倒在地上:“丞相,念卑职初犯,家中又上有老母,下有幼子,饶卑职一条命吧。”
长史杨仪站出说:“苟安乃西川人,我军粮草多出于西川,杀苟安,恐对粮草供应不利。”
诸葛亮想了想说:“暂且留其一条性命,杖责八十。”
八
苟安回到成都又秘见后主刘禅,哭诉受责罚经过。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