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一章 改变战略(第 2/2 页)
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第228联队的一个大队的士兵也快速的把一艘艘筏艇从岸上拖入水中,开始强行渡河。
但是,精锐的大日本皇军摆弄起这些竹筏木筏和橡皮艇显然不那么在行,最先入水的十几艘筏艇刚刚离岸不远,就开始打横,身不由主的顺着湍急的水流往下游飞奔而去,不管坐在上面的人怎么努力,却始终无法让它们停下或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伊藤武夫眼睁睁的看着那十几艘筏艇在河面上疯狂地打着旋儿飞流直下,上面的士兵一边惊慌的大声惊叫,一边拼命想把身下的玩意儿控制住,无奈他们的操舟水平实在太差,这些筏艇很快就开始不断互相碰撞、翻滚,把那些士兵全部倒入水中。在如此湍急的河流上,这些跟旱鸭子差不了多少的陆军士兵落入水中,基本就等于判了死刑立即执行,没有任何活路可言。
伊藤武夫又下令试了几次,结果都没什么两样,对岸的敌人不费一枪一弹,就让他白白损失了几百名士兵,想想就够让人窝火的。
接连几拨士兵被大水冲走,伊藤武夫不敢再拿士兵的生命冒险。眼看强行渡河已经不可能,只好退而求其次,命令部队沿河岸逆流而上,到上游寻找到水浅的地方再说了。
班越西河两岸全是茂密的丛林,丛林之间又河道纵横、沼泽密布,几乎没有道路,几万大军在这样的环境中行军,艰难困苦可想而知,而在行军的同时,还要不时跟神出鬼没,却又无处不在的敌人作战,不但苦上加苦,行军速度也慢的让人难以置信。
仅仅就这些苦难,大日本皇军咬咬牙还勉强可以忍受,更让人头疼的是部队的给养问题。日军的后勤保障能力本来就很差,这次伊藤武夫孤军深入,为了行动方便,又只带了很少的给养,现在他们在路上耽搁的时间已经大大超过预期,携带的给养很快就将耗尽,几万大军眼看就要面临断粮的危险。
伊藤武夫百般无奈之下,只好发电报给今村均,请求战术指导,完成任务已经遥遥无期,自己当初牛皮吹得又实在太大,现在发出这份电报,心里有多么苦涩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今村均现在也很是头疼,因为不但是伊藤武夫的西路军遇到了这个问题,丸山政男的中路军现在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的部队被困在加里曼丹岛中部山区的丛林中,在敌人不择手段的阻击、骚扰下,行进速度极为缓慢,后勤给养问题也已迫在眉睫。
今村均现在已经意识到,原来计划的短时间内占领新唐国已经不可能,必须做长远打算了。只是现在中路军和西路军都即将断粮,即使他现在有心给他们补充,也远水解不了近渴。唯一的办法,就是发挥大日本皇军一直以来保持的优良传统——以战养战,就地补充!
于是,伊藤武夫和丸山政男几乎同时得到了一份同样内同等电报:短时间内解决新唐国问题已不可能,所以原作战计划暂时取消,你部马上就地想办法补充给养,同时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逐步向前推进。
今村均发出这样的命令,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根据他的判断,新唐国人现在只是派出一小部分部队对登陆日军进行阻击,根本没尽全力抵抗,就算这一小部分部队,他们所展现出的强悍战斗力和良好的作战素养,已经令人侧目。由此推测,还没有露面的新唐国大部队所拥有的战斗力一定更加强大。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既然拥有强大作战能力的新唐国防军大部队到现在还不露面,那他们一定就是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然后给进入新唐国的大日本皇军致命一击。如果是这样的话,在继续让这两支部队执行原来的计划,只怕要面临巨大的风险了。在这种情况下,稳扎稳打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让这两路部队先在新唐国的土地上站稳脚跟,然后再寻求发展。因为眼前他还有东路军可用,只要东路军能够取得突破,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会像倒多米诺骨牌一样,全都迎刃而解
现在唯一能让他感觉稍微有些舒心的,也只有东路军了。从那天晚上莫名其妙的吃了一次大亏之后,东路军就再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第二天就占领了万鸦老,在那里呆了一天一夜,跟随后赶来的第五十六师团会合后,又一路南下,昨天又兵不血刃的占领了巴厘巴板油田。
只是在东路军到达巴厘巴板之前,新唐国守军和油田上的工人就已经全部撤离,但这座油田却已经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所有能够搬走的重要设备全部被拆下运走,剩下无法搬运或来不及搬运的,也全部被摧毁。也就是说,东路军占领的是一座短时间内已经无法出产石油的油田,想要把它恢复到原来的模样,为大日本帝国提供急需的石油,至少也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
就是这样,也够让人高兴的了,再多等上一两个月的时间,大日本帝国就会得到源源不断的原油供应,原来燃油供应紧张的局面就将一去不复返,他今村均依然是大日本帝国的功臣。有了这座油田在手里握着,就算巴邻旁油田晚一点拿下来,就算也被敌人全部破坏,也关系不大。尽管现在遇到了一点挫折,但他依然坚信,彻底征服新唐国,那是早晚的事。
*******************************************************************************
昨天吃晚饭,竟然被鱼刺卡了喉咙,难受的要死,折腾了半夜才弄出来,差点就要去医院了,呵呵,这回总算知道“如鲠在喉”是什么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