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反攻(十五)(第 1/2 页)
三宝珑周围的枪炮声断断续续的响了一夜,无数的子弹、掷榴弹带着尖利的哨音,在夜空中飞舞。
新唐国防军这边,挖掘交通壕的工作一刻都没有停止,负责挖掘的士兵们冒着日军密集的弹雨,用手里的工兵铲镐两用锹拼命的挖掘着地面。
整个挖掘工作中,就数开始的时候最为艰难。虽然掩护部队在拼命压制敌人的火力,但是因为夜间无法看清目标,只能从敌人枪口的闪光上判断出大致位置,所以压制效果并不太好,日军的子弹和榴弹依然在不断的飞来。
负责挖掘的士兵们只能冒着敌人的弹雨,站在无遮无拦的旷野上,一股劲的闷头苦干,对面日军的子弹一串串飞来,不时会有人中弹倒下。但是每倒下一个人,就会被马上拖走,空出来的位置也立刻就有后来者填上。
面对着随时都会到来的死亡,初上战场的新唐国防军士兵却表现出了惊人地镇静和勇敢,挖掘工作一刻都没有间断过。
这种几乎每挖出一锹土都要付出血的代价的窘境,直到士兵们在地面上挖掘出一个个可以容施工人员藏身的长条形大坑之后,才基本得到解决。
萧峰和黄冀强、徐昭治提前就考虑到了无法有效压制日军火力的问题,所以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就已经提醒各带队指挥官,一定要先集中人力在地面上挖出可以容人藏身的工事,然后再开始向前挖掘交通壕。
各带队指挥官很好的贯彻了这个命令,先在地面上挖出一个个长达三四米,宽一米,深一米的长方形大坑,然后命令多余的人手撤回到掩护部队后面待命,又命负责施工的士兵分成两拨,一拨蹲在坑里继续就着这个深度向前挖掘,另一拨则在坑里向下加深,并把底部加宽,后一拨人一直把壕沟挖到两米深度,才转而向前掘进。在他们身后,留下的是一条深两米,上口宽一米,下口宽一点五米,长度则分分秒秒都在延伸的壕沟。在此期间,后面待命轮换的士兵也没闲着,各自在自己身下挖出可容一人藏身的孔洞,可以有效抵挡流弹的伤害。
到这时候,日军的阻击火力已经对施工部队几乎造不成什么伤害了。机枪子弹全部被地面挡住,完全失去了作用,掷弹筒抛过来的榴弹则更是瞎打一气,只要不直接落进沟里,就伤不到人。而在这漆黑的夜里,隔着五百米的距离,小鬼子的掷弹筒手如果能把掷榴弹准确地砸进一条条窄窄的壕沟,那可就真该恭喜这家伙运气好的已经没边了,简直可以穿越到后世的中国来买福利彩票,而且铁定会中大奖!
因为受到壕沟宽度限制,每个施工面上只能一次摆开两名士兵,这就大大限制了施工的进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带队指挥官都事前就把士兵进行了分班排序,每班人员上去只干五分钟就马上轮换。经过这样一番安排,每班施工的人数虽然无法增加,但因为工作时间短,上去的士兵就用不着顾忌体力消耗问题,接手后就是玩了命的猛干,施工进度因此快了不少。
在向前挖掘了三十米之后,各带队指挥官又马上加派人手,开始向两边挖掘横向的交通壕。横向交通壕的上下口宽度都增加到两米,深度则减少到一点五米,以保证士兵站在沟里可以向外射击。因为横沟宽度增加,所以可以一次呈箭头形摆开三名士兵进行施工,轮换方式则与直向壕沟相同,又因为深度减少降低了工作量,因此挖掘速度比直向壕沟还要快了不少。
爪哇岛北部沿海平原是由雨水从南部山区冲刷下来的火山灰和泥土形成,土层深厚又极富韧性,非常适合挖掘这种壕沟,而且不用担心遇到岩层或是塌方问题,因此,挖掘工作进行的非常顺利,等到天亮的时候,第一道横向交通壕已经完成,连成一道从三面环绕着三宝珑的巨大鸿沟。一道道直向的交通壕则已向前推进了七八十米,若从空中看下去的话,给人的感觉就犹如一支支利箭,犀利的箭头全部指向三宝珑方向。而在这些直向壕沟尽头的附近,第二道横向交通壕也已经开始挖掘。
整个工程进展到现在,用壕沟屯兵的目的已经初步达到,所有掩护部队和施工部队全部进入横向壕沟,连施工士兵换班时可能被子弹击中受伤的风险都降到了最低。
随着天色逐渐发亮,在城郊防守的日军士兵瞎打了大半夜之后,终于知道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看看那一道道指向城内的壕沟,傻子也明白这是怎么回事。眼看着壕沟中的泥土依然在不停地抛出来,没有半点停下来的意思,惊慌的日军指挥官连忙命令手下士兵集中火力,瞄准目标进行攻击,但效果却极不尽如人意,他们的火力根本无法穿透厚厚的土层,也就无法阻止对方继续施工。
-->>(第 1/2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