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 预测《刺秦》和韩三爷的套路(第 2/4 页)
看了眼面带愁容的韩三爷,叶繁放下快子说道:
“这片子改一下还是能看的,《刺秦》的艺术性还行,去国外拿奖有希望,但是票房就别想太多了,回本是不可能的。”
听到叶繁这话,韩三爷的表情更苦了。
“你觉得这部电影有啥问题,你预估票房能有多少?”
“国外票房我不好说,国内我估计1500万票房最多了,说不定1000万都难。”
叶繁想了想又道:“《刺秦》的问题实在太多了,总结一句话就是不接地气,陈大导的想法和普通观众的认知之间差的比较多,普通观众哪会想那么多艺术性的东西。”
韩三爷这时来了精神,示意叶繁具体说说,毕竟只要能找出问题,说不定有改进的希望。
这么多年的学习和拍戏的经验,叶繁看电影的眼光和理解能力也提高了不少,难得有在大老面前显摆的机会,那还不装一下掰!
于是叶繁就毫不留情的指出《刺秦》的问题。
首先是视觉乏味。
从影片出现第一个呆板的镜头之后,就可以预想到电影不会带给人以期待。
国内这个年代很多电影,始终像一个土围子里的狭小天地。
一旦把观众诱引进来之后,就把观众死死地压伏在土黄色的小天地里,令观众的想象力无法驰骋,陷在黄土地的泥沼中。
《刺秦》耗资7000万元,然后主要投入在静止的物上,而没有投入到灵动的画面上。
最后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块鸡肋,一块被黄土地埋没的鸡肋,沉闷,枯燥与乏味。
更别说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应该是千军万马的恢弘气势,但《刺秦》里的战争场面,犹如一潭死水,看的人索然无味。
其次就是故事混乱。
堂堂秦始皇,打燕国还需要一个女人当卧底去制造借口?
秦始皇消灭六国,难道还需要这样一个拙劣的借口?
制造了一起事件,然后嫁祸于别国,再发动进攻,啧啧,这套路,大家熟不熟悉?
而《刺秦》里荆轲献图的时候,实际上,这是秦王自己设计好的,这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但电影中,开始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个前面安排好的事实,好像秦王又开始无知起来,措手不及,十分被动,惊惶失措。
这如何能解释他早已知道这是自己设置的一个阴谋?
电影在此前后脱节,既想在原故事中装置一些新内容,如“刺秦”的动机,只是为了挑起战争,改变了历史真意。
但是,在最后一刻,秦王还是必须艰难地面对刺客,回到原有的历史轨迹中。
再有赵女有多次刺秦的机会,但她就是没有做,剧情简直就是漏洞百出,根本不能自圆其说!
最后就是人物呆滞。
整个电影,人物太讲究造型,没有戏剧冲突,两个在一起的人,几乎没有什么精神碰撞,相互心灵的揭示,这也是国内电影屡试不爽的通病了。
而且在叶繁看来,李雪健演的秦始皇非常写实。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