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釜底抽薪(第 2/4 页)
而历朝历代,在中原王朝强势的时候,对北方草原的问题,其实所奉行的策略都相差不大。
其实说到底也不过就两种罢了,其中一种,是如西汉时期汉武帝北击匈奴一般,直接正面将北方的草原人打服。
甚至将北方的草原人,直接打到不得不背离自己的家乡,向西边迁徙。
这确实为偌大的西汉帝国一雪前耻,并且也赢得了数十年北方边境的安宁。
但北方的草原人之所以会出现,并不在于他们本身,而在于北方草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只要有着这样的地理环境,这些一直觊觎着南方财富繁华的草原人,就永远不会断绝。
所以接下来的历朝历代,对于北方草原人的策略,都采取了羁縻的方略。
也就是正如杨素所说的一般,在北方草原上的诸多部落当中分化拉拢,将其中一批实力并不算特别强劲的部落,招揽到自己麾下,为自己所用,并且不断加强这些人的势力,通过他们去抗衡北方草原人。
既可以去挑战当时北方草原现有的格局,也可以为中原剪除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巨大威胁,同时也不用损耗中原帝国太多的人力物力。
毕竟在前面出征打仗的事情,都由那些原本就是草原部落的人去做,相当于他们属于自相残杀,而中原帝国只是在背后给他们鼓气,加油,顺便提供提供一些物资的援助支持。
要知道在古时候,战争对于一个国家的破坏是极为强大的,这不只是因为众多青壮年要脱产,也同样是因为这一场战争不一定要打多久。
如果是速战速决还能好一些,但如果时间一旦拖得太长,这些青壮年士兵脱产,会导致家中的土地无法耕种。
可那些土地虽然没有人耕种,但这些出征在外的士兵总是需要粮食去养活的,而且因为他们出征在外所需要的粮食反而更多,一方面这是运费上的损耗,同样也是因为他们作战时期对粮食的需求量,本就要比平时更多。
这不仅会导致国家的粮食产量锐减,而国家的粮食支出反而增加,同样也会打消士兵的积极性。
毕竟对于一个农业型国家来说,能够从地方挤出各种各样的粮食支持前线就已经是极为不容易了,对于这些士兵的家中,国家定然是没有办法照顾太多的。
而这些士兵们一旦脱离了自己的土地,那么自家的土地就没有人耕种,也就是说自家的收成无法得到保证。
这些士兵怎么说也是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子女,妻儿,这都是需要他们身为一家之主去照顾的,也是他们出生在外,唯一在心中所牵挂的。
现在这些人的生活无法得到保证,自然而然,他们在前线也就无法保证相应的士气。
而他们一旦士气低下,就会不可避免的影响他们的战斗力,毕竟在这种时代,士气对于战斗力的影响也是极为巨大的。
这个时候,如果再很不幸地输上一场两场,那对于整个国家的军事机器就会形成一个极为恶性的循环,也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参军打仗。
毕竟任何一个人,他们出征在外打生打死,天天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结果这家的妻儿都没有办法得到生活保障,甚至说自家的土地都极有可能也跟着保不住,那他们出征在外还有什么意思?
所以任何一个朝代对于战争这种事情都会表现得极为慎重,而现在杨素提出了一个不需要战争,就可以制衡北方突厥草原的方法,别管这方法实不实用,但杨坚此时的心中是肯定已经有了意动的。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