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难以无视(第 2/3 页)
冯铨,阉党骨干,从小就是天才,19岁就考中进士,与其父冯盛明同朝为官。
四年前,后金南下攻明,其父冯盛明在后金入侵之时擅自离任,被河南巡抚张我续弹劾治罪,冯铨上书为父伸冤,称其父乞休在未闻辽警之前,冯盛明遂被判处杖罢,冯铨也随父回籍。
去年年初,魏忠贤到涿州进香,冯铨跪于道旁,哭诉其父被弹劾丢官的经过。
当时魏忠贤正在搜罗党羽,随即命冯铨仍以原官起用,从此,他对魏忠贤感恩戴德。在东林党与阉党斗争最激烈之时,他纵横其间,排击东林党人及其他朝臣。
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大罪十四条之后,冯铨致书教唆魏忠贤“行廷杖,兴大狱”以立威,只是朱由检没那么好糊弄,魏忠贤没兴起大狱。
对于这些折子,朱由检统统不理会,可三天后的经筵上,他没法不理会。
尽管已是皇帝,朱由检也保证每星期去一次经筵,与几位经筵讲官谈论阳明心学,讨论或许不太恰当,说争辩更准确些。。
今天的经筵上,朱由检正与刘宗周等人讨论《传习录》,几人的论题是书中的‘四句’,即王阳明晚年所述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
此四句为王阳明对其大半生学术思想的概括性论述,朱由检认为此四句无可挑剔,其中更有大智慧。
刘宗周却持反对意见,并明确指出,四句教本身存在矛盾。
就拿第一句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来说,王阳明说以心之体无善无恶,合下便成一个空。
空则一切解脱,无复挂碍,何善非恶?以无善无恶只是心之不着于有,究竟且成一个混。
混则一切含糊,无复拣择,何恶非善?这不就是思想的矛盾么。
听着刘宗周的理论,朱由检不知不觉间就被他绕进去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四句教之间的内在关系,被他断章取义了,这四句话是连续的四句话,整体的四句话,而不是独立成义的四句话。
朱由检无法确实证明自己的论点,刘宗周也无法说服朱由检,这么一争半天时间就过去了。
等朱由检累了,讲官之一的冯铨才拿着一本《辽东传》过来,跪在桌边,双手将书举过头顶:“臣冯铨启禀陛下,熊廷弼在辽数年,其所犯之罪,京官、外臣皆有耳闻。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