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4章 匈奴犯边,剑圣出山(第 3/4 页)
西部对胡作战主力,自然是秦国。秦的西部对胡作战,侧重点先在西部的对夷狄之战,中、后期则越来越偏于防御北方的匈奴。九原驻军的稳定化,是秦对匈奴作战的长期化标志。但是,直到秦一统,秦对北方匈奴之战主要是奉行防御战略,没有过大战反击。
战国后期,匈奴势力已经大涨,远远超过了战国前、中期的诸胡势力。
其时,匈奴军力已经全部夺取了早先被赵国控制的阴山草原,其机动掠夺能力,则已经延伸到了大河以南。大河从九原郡西部分流,向北分流绕行数百里,又复归主流。这条分流,时人称为北河。大河主流南岸的大片土地,也就是九原郡南部,时人则称为河南地。
此时的匈奴军力,已经越过了北河,大掠夺的范围事实上覆盖了整个河南地与东部的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上谷郡,甚或包括了更东边的渔阳郡。
秦一统华夏之后,上述诸郡虽有郡县官府设置,但始终处于一种战时拉锯状态,并不能实现全境有效的实际控制。灭国大战如火如荼之际,嬴政始终不动北方的蒙恬大军,其根本之点,正在于以上郡、北地郡为依托,坚守最后的防线。
所谓九原大军,实际上一直驻扎在九原郡最南部,也就是河南地的南边缘。
虽则如此,秦帝国一统华夏之后,嬴政与蒙恬经过会商,还是没有急于对匈奴大反击。
其战略出发点,是对匈奴作战的特殊性。盖匈奴飞骑流动,势若草原之云,若不能一举聚歼其主力大军,则收效甚微;零打碎敲,抑或击溃战,结果只能是长期拉锯;若主动出击,则很难捕捉其主万。
唯其如此,要经大战聚歼其生力军,则必须等待匈奴集中兵力大举南下的最佳战机。久经锤炼的秦国军事传统,给了嬴政及其大将们超凡的毅力与耐心。嬴政与北方统帅蒙恬,以及所有的秦军大将都确信:匈奴迅速膨胀,一定会对华夏之地发起大举进攻,只在或迟或早而已。
数百年来,胡人也好,匈奴也好,与华夏族群的种种联结一直没有断绝过。远自春秋时期的攻人中原自建一国。直到后来的相互迁徙,民众通婚,商旅往来,华夏族群与北胡族群从来没有陌生过。
其间的基本点是:华夏族群从来没有过吞噬北胡族群的意愿,始终相对自觉地秉持着和平往来的法则;而胡人族群则始终图谋稳定地占据华夏北部的农耕富庶之地,占据不成,则反复掠夺,从未满足于商旅往来或民众融洽相处。如此长期往来,胡人匈奴对华夏大势从不陌生,华夏族群对匈奴大势也照样不陌生。
多年以来,蒙恬非但精细地揣摩了当年李牧战胜匈奴的战法。同时结合秦军优势,谋划出了对匈奴作战的基本方略:
首战以重制轻,反击以快制快。两个基本点中,首战乃大举歼敌之要害环节,是故最为重要。所谓以重制轻,其实际所指,是以秦军器械精良之优势,在最初的防御战中最大限度地杀伤匈奴军主力。
一旦进入追击战,则敌军全力逃亡,聚歼杀伤则会大为减少。秦军防御战的轴心,是五万余架大型机发连弩,外加火炮、燧发火枪、滚木礌石、塞门刀车等等配备。为最为充分地利用这些匈奴人无法制造的大型兵器,蒙恬早早勘选了几处特定地点,在这些地点秘密开掘了巨大的山洞与隐蔽极好的壕沟鹿砦,隐藏了数量不等的火炮。
这些地方便是匈奴骑兵无论是进还是出,都必须经过的几个山口。所有这些山洞壕沟鹿砦,都是在匈奴部族每年深秋撤离草原后从容发掘的,又经多年反复修葺改进,其坚固隐蔽已经大大超出了当年李牧的藏军谷与藏军洞。
蒙恬交给霍去病的使命,是立即熟悉所有的大型器械分布点,将其调配到最具杀伤功效的配合境地。
然而霍去病有着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有蒙恬拖住匈奴主力,自己亲自率领一支轻骑,直捣单于王庭,把匈奴的叔叔、爷爷连锅端!
————————————
头曼单于雄心勃勃。此次南下,不是每年必有的寻常大掠,不是抢得些许牛羊人口财货后便回到狼居胥山大草原。这次是攻占,是要一举越过阴山,越过北河,稳定占据河南地,如同当年的中山国一样,在华夏北边立国称王,再图进军华夏腹心。
唯其如此,匈奴诸部举族出动,人马牛羊汪洋如海,在广袤的蓝天下无边无际地涌动着。
因举族举国出动,匈奴人马分作了三大部:
第一波是前锋骑兵,由全部五十余万精壮男子构成,各部族首领亲自任本族大将,全部前军则由两位单于庭大将军统率
第二波,是头曼单于庭及其亲自统率的单于部族,有单独的两万飞骑护卫,其余是二十余万单于族男女人口并庞大的财货牛马车队
第三波是其余各部族人口与牛羊马群,由各部族不能参战的族领统率,相互照应行进。
这次进军,实际是匈奴大举南迁。因其不仅仅是骑士,头曼单于定下了严厉的进军令:进入阴山之前从容行进,日行六十里一宿;抵达阴山之后,单于庭部族并第三波非战人口,全部在阴山北麓结营驻扎;前军主力歇息三日,全力飞越阴山南麓大草原进逼北河;主力大军抵达北河之日,头曼单于亲率两万护卫飞骑后续进发,一举进占河南地;战胜秦军并单于庭立定之后,全部人口进入阴山南麓草原与北河、河南地,重新划分放牧领地。
历经月余,匈奴诸部终于抵达阴山北麓。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