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7章 第一名剑,城下杀戮(第 2/4 页)
如此一来,建立仓储营地,建立兵器衣甲作坊,征发相应车马民力等等,实在都是前所未有的巨大运筹。其中还牵涉一个看似不大却又极为要害的难题,就是秦军将士十有八九都是北方人,惯食麦面豆谷与牛羊猪肉。若以江南为后援根基就近征发,则只能以输送鱼米为主。
若从河外安陵后援大营将北人食物运至江南大营,而后再越五岭下南海,则消耗将十数倍增长,根本无以承受。嬴政在将尉军宴上开篇便大说了一番秦军饮食口味,虽是临机而发,实则也是久在心头的大事。
大将们连同王翦、蒙恬在内,都深为秦王的这通激励之辞所振奋,原因也在于此。如此等等纠葛,后援之事便非同寻常地凸现出来。
就在此时,嬴政灵光一现,突然想到一个办法,可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开水路!
蒙恬叹了一口气,“要是有水路就好了!”蒙恬走过来指点着地图高声道,“上将军心思缜密,早派水工带着斥候踏勘了水路。这五岭之北,水皆入江;五岭之南,水皆入粤;两大水网各走各路,平行入海,你却如何从湘水进得粤水。”
“寡人自有办法,先传召郑国!”
第三日暮色时分,郑国便赶来了。
郑国自做了大田令,执掌秦国整个农事,因在泾水河渠几年中落下了一身疾病,故此只虚掌公事,不必日日赶赴官署。近十年下来,郑国的体魄倒渐渐缓了过来,虽已满头霜雪,精神却是矍铄健旺。
一见久违了的秦王君臣,郑国的奋发之情油然生出,晚汤后根本无意歇息,立即就在幕府大厅说起了正事。
“老夫高年,虽有心力,不足跋涉山水了......”
“只要老令指点决断,不须跋山涉水,”嬴政接了一句。
郑国点点头,走到地图前,只是打量了片刻,心中便有了决断:“王上、诸位大人且看,此乃湘水、此乃离水。湘水北入江,离水南入粤。两大水系之通连,唯在此处。其理何在?盖五岭南北,唯此地两水最近,其余之地,诸水远不相谋。且看此地,两水之间一座大山隔断,其实际路程不到二三十里。通连之法,凿山开渠,引湘入离!但能渠宽丈余,深数尺,便可行千斛之舟……”
“好!”蒙恬喜极拍案。
“老夫不通水事,听着也扎实可行。”王翦舒心地笑着。
“好!立即筹划,尽早成渠!”嬴政当即下令。
于是,这件最大的南进后援工程风云雷电一般决断了。
这便是那时的秦风,同心惕厉奋发当断则断当行则行,没有拖泥带水,没有猜忌掣肘,数不清的大型工程在此后短短十余年间轰轰然接踵推开。那时的任何一件大型工程,都足以使帝国之后的任何朝代视为盛世丰碑,西汉之后清末之前所有的标志性工程相加,也不如帝国十余年创建之多。
......
身临南国,嬴政更深地体察到了平定南海对整个一统天下的深远意义。灭魏之后,华夏一统之大局已经底定,堪称无可阻挡。
处理完手头的事情,嬴政来到楚王宫。
王座之上,放着一把剑。嬴政走过去,拿起那把剑。
在楚国,有一位著名的相剑师“风胡子”。评鉴各种宝剑,然后为它们排出名次,即是“剑谱”。
其中,前十把剑被世人称为“十大名剑”;不过剑谱上排名前十的名剑都有独到之处,排名的高低并不代表强弱之分。
他手中的这把,正是排名第一的【天问剑】——这把剑一直都是各国继承者的专属佩剑。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