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节 某种默契形成(第 3/3 页)
“是,是是,我这就滚,这就滚!”
撵走了张大彪,李云龙小声喊道:“通讯员,通讯员!把3营长给我叫过来!”
(三)
杏花村,总部机关作战室。
那张缴获的第四旅团兵力部署图已经放在了桌子上。
副参谋长正在查看那些同时送过来的文件资料。
在进入黄埔一期之前,副参谋长就已经在大元帅府军政部主办的陆军讲武学校学习了,经旅长介绍入党后,由组织安排去往苏联留学,先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来进入伏龙芝深造。
从红军时期到现在,副参谋长一直笔耕不辍,《战术问题》、《埋伏战术》、《袭击战术》以及与伏龙芝同学刘师长合作翻译的《苏联工农红军步兵战斗条令》,都是目前八路军司令部步兵战术教育的教材。
军事长官负责下决心,也就是最终决策,但面对哪些计划方案决策,那就要看参谋团队尤其是参谋长的水平了。
“老总啊,您看看第四旅团这个部署,大有玄机啊!”副参谋长指着地图,介绍道:“老总你看,虎亭主据点侧翼位置,夏村主据点侧翼位置……”
老总板着脸,说道:“阎锡山啊阎锡山,这到底是聪明呢,还是糊涂呢?”
在这种部署图上,鬼子把贴近晋绥军部队的兵力部署,全都进行了削弱,尤其是炮兵、骑兵等部队,全都调出来,组织成了机动力量。
这种部署调整的背后,显然是有着某种默契的形成。
副参谋长翻查着笔记本,吩咐着让参谋们在地图上进行标注,他抬起头,指着地图,说道:“第31师团,汾水、汾阳!这个番号并不是第1军序列,现在调来同蒲铁路沿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