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一百四十五章 民以食为天(第 2/3 页)

    中国古代虽然也对农作物进行改良,但因为没有科学进行指导,只是农民自发的行为,所以这个改造过程十分缓慢,缓慢到时间要以百年来计算。

    经过观察,马桂兰发现这些玉米原始株高约一米四,每株成熟后大概结出一穗果实,每穗长约五厘米,上面有玉米粒一百五十粒左右。这种产量当然与后世那种二十几厘米长大玉米棒子,每根果实在三百粒左右的转基因玉米没法比,但就这种产量也远超当地的水稻、小麦等低产作物。

    马桂兰在当地收集了两种玉米种植,一种被当地人称为葫芦籽番麦,一种被称为硬番麦,马桂兰在她的小小试验田中将这些玉米各种植了半亩,同时开始将它们的生长过程严格的记录在案。

    玉米的成长周期在三个月到四个月,所以在赵福祥去广州的时候,正是试验田中玉米成熟的时候。

    马桂兰雇了几个当地的农民将这些玉米脱粒称重,发现葫芦籽产量大些,在每亩三百斤左右,而硬番麦产量在二百斤左右。虽然这种产量放在后世不值一提,但在亩产量只有百斤不到的明代,这已经是惊世骇俗的产量了。

    当地这些农民家中都或多或少种植过玉米,他们并不懂得种植方法,所以他们种出来的亩产量只有一百多斤,当看到马桂兰这一亩多产量是他们的三倍后,纷纷被这么高的产量吓到了。

    一个三十多岁的农民恭敬的问道:“老夫人,您这番麦是什么种子?为何产量比我们自己种的高出一倍多?”

    马桂兰抓起一把葫芦籽说道:“你看,和你们种的一样,都是葫芦籽,产量高主要是提高田间护理与肥料的使用!如果你们想学我可以教你们!”

    那些农民一听还有这好事,赶紧跪地磕头请马桂兰教他们秘法。

    这种秘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密种与堆肥,不过明代因为种子与农药的原因,不能达到后世那种间距只有三厘米的超密种植,但间距五厘米还是没问题的。

    至于堆肥这个就比较复杂了,中国农民是使用堆肥的大拿,早在三国时期中国农民就已经发现粪便经过发酵比直接撒到地里好用的多,到了宋代这种堆肥技术也比较常见,并不算什么特别高深的农业技能。

    但古代堆肥技术完全是上千年自行摸索出来的,虽然适合那些不识字的农民学习,但并不能发挥出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有机肥的全部效力。至于马桂兰所掌握的就厉害了,她掌握的堆肥技巧经过科学验证,不管材料的获取、肥力的效能都远超古代技术。

    马桂兰虽然十分想将自己的农业技术传播出去,但海甸岛上现在根本没有农业用地,大片的土地都被赵志宽搞成了建筑用地,同时白沙村的村民也已经不在种地,现在给赵志宽打工可比种地赚的多。

    马桂兰皱眉问道:“你们都是那来的农民,家中有土地吗?”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神话之后 仙人消失之后 彼岸之主 五仙门 叩问仙道 修真高手的田园生活 玄鉴仙族 阵问长生 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魔门败类 我在凡人科学修仙 山河志异 武圣! 盖世双谐 修仙琐录 过河卒 剑啸灵霄 志怪书 托身白刃里,浪迹红尘中
最多阅读 异香 剑来 大夏文圣 修炼9999级了老祖才100级 仙逆 彼岸之主 洪荒之青虚 武圣! 冰河洗剑录 我师叔是林正英 不朽凡人 谋局 诡异降临 绝世神主 修仙从摆地摊开始 洪荒:截教副教主 玄鉴仙族 逐道长青 志怪书 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