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之!(第 4/4 页)
居住在这片地区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本地土著,过着或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但绝大多数都建有固定城堡,拥有明确的疆域,并且都有自己的军事武装。
匈奴人发现这块“宝地”之后,便在此处设立僮仆都尉,居住在焉耆,危须,尉黎三地,每年征收税赋,自给自足,日子过得逍遥快活。
但是汉使张骞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大宛国后,匈奴人在这里的快活日子也就到头了。
汉匈在西域各国之中有一个默契,就是以疏勒河为界,界分南北,南部归汉治,北部归匈奴。
夹在两强之间的西域各国,除了左右逢源,各自讨好之外,没有别的办法生存下去。
元封三年,赵破奴和王恢率部攻打车师和楼兰两国,将楼兰王生擒至长安,武帝当面斥责他不讲信义,一边与大汉修好,另一边还和匈奴人眉来眼去,经常劫杀过往商贾和汉使,致使西行商路不通。
可是楼兰王却直接表明立场,小国处于两强之间,若要生存,便只有两边讨好,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武帝被他的直率和真诚打动,把楼兰王放了回去。
可是匈奴人听说楼兰归降了汉朝,立即派兵前来攻打,无奈之下,楼兰王只得把两个儿子献出,一个送入汉朝做人质,另一个送到匈奴做质子,这才暂时得保平安。
张骞从西域返回,详述沿途见闻,坚定了武帝交好西域各国的信心,尤其是大宛。
大宛的汗血宝马可是大汉梦寐以求的宝物!
不久之前,汉使携带重金前往大宛,意图购买汗血宝马,可是大宛王毋寡认为大汉路途遥远,兵锋到达不了,所以不但拒绝了汉使的请求,还派人把汉使杀掉,强占钱财为己所有,完全不把大汉放在眼里。
这也是武帝决心要西征西域,尤其是大宛国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