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四章 私盐贩子(第 3/4 页)
私盐贩子?怪不得有些能耐,手里还有那价值连城的龙涎香。
自古以来,贩私盐的,哪个家里不是金山银山堆的?敢揭竿起义入主金銮殿的都好几人。
就太祖建立卫朝初期,还和一个建立大周朝的私盐贩子划江而治。
不过最后还是由太祖一统江南,再大一统。太祖虽不是贩私盐出身,但建朝初期,着实得了不少私盐贩子相助。
霍惜坐在船板上发呆,杨福忙忙碌碌藏东西,恨不得把一担私盐扔了,又舍不得,左右为难。霍二淮心不在焉划船。
船晃得霍惜脑子也是乱得很。
这一竹筒的盐得有三四斤。两竹筐,得有一百来斤,一石多重。
谁不知私盐利大,能赚得盆满钵满呢。官盐税重,前朝末期,盐价一度达到一石粮换一斤盐的地步,到老百姓吃不起盐的地步。
但太祖立朝,实行轻徭薄赋的国策,两淮又是产盐区,江南盐价差不多维持在五斤粮抵一斤盐的价格。
按现代的营养学来算,一个人一天要食六克到十克盐,那她一家四口,一个月至少得食一斤半到两斤盐。
现在她家一个月花三四十文买盐吃,还是吃得起的。但在不产盐的地区,从盐区运盐过去,一路税费加上运费,盐价就不止五斤粮价了。
老百姓吃点盐,还是不小的负担。
如果官盐二十五文一斤,私盐只有十五六文,是官盐的一半或是七八折的价,谁不想买私盐?
老百姓攒一两文钱哪是容易的事?
贩一石粮不过赚百文,贩一石盐却能赚一两,就问你贩粮还是贩盐?
淮安产盐,京师百姓想吃盐,也没几个运费,盐价不贵。但若是贩到那不产盐的地方,一石又岂止赚一两?
就霍惜都想贩盐卖,贩粮才赚多少。
霍惜目光悠悠投向船舱里藏的私盐。天人交战。
“惜儿”,杨福挨了过来。
霍惜望了他一眼。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