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各人心思(第 3/4 页)
即便是在这回宣学院中,说得是习文以助国力,效仿东敖尚文之风,结果呢?依旧是武多文少。
世间渺渺何其广,知音遥遥终难觅啊。
就连自己的儿伴兼好友——司寇继昭,都无法做到与自己诗乐相和、画琴共谐。唉……
正当欧阳仲锦心内慨叹自己孤独、寂寞、曲高和寡之际,就见河对岸,款款行着一白裙素披、淡雅恬静,相貌十分出色之女子。
他瞟了一眼,就收回了视线。
这又是谁家的千金,不顾世俗礼教,跑出来抛头露面、丢人现眼来了。
女子,就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用心学好如何掌理家事即可,瞎出来跑什么?
水银不知已被人腹诽自己的行为,她任由冷风将身上的披风吹得猎猎作响,依旧信步由庭地走着。
她在反思自己。
自打离开聚城,她们主仆二人将“病人”送到界山某处山脚下之后,水银便将他们放下,留下个有银、有水、有干粮、衣物的包袱,最后再为他们针灸一次之后,便离开了。
没有为他俩准备身份文牒,进了山,不用那东西,带回国反而麻烦。
她只在他俩旁边的一棵树上,画下了一个前进的箭头。
一刻时之后,他俩自会醒来。
已经被关押了如此之久,他俩肯定不会再在延国逗留,而是直接翻山回国。
至于回去了以后怎么交代,那就不关她的事了。
水银没想打道回敖国。做事半途而废,不是她的行事风格。
她让画眉驾着马车,随意地走,将舆图上还没有的部分补齐。只当是在游山玩水,散发心情。
而这一路上,她都在反思。
自己对延国的敌对情绪,是不是太重了?
可难道不应该吗?
就是因为他们那习武的、无处散发的旺盛精力,敖国的百姓们就得年年饱经其劫掠、攻伐之苦。
父亲也要常年驻守在边关,不得归家、不得守着父母妻儿其乐融融。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