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第 2/4 页)
如今陈梓林系统仓库里装了无数的古董,啥玩意儿都有,
大到整面墙的紫檀木柜、小到鼻烟壶…..
全子杜国全生活就安定得多,按部就班娶妻生子,入党转干,在厂武装部当干事。
四合院的居民们依旧那么团结友爱,但陈梓林始终没得到任务完成的提示,
他也无所谓了,工作之余享受着天伦之乐,挺好。
因为他这个一把手是那啥时期上来的,受到不少风言风语,
他从77年开始就向上面提出辞掉一把手职务,
武其辉在轧钢厂当了九年军工军代表,很快从部队转业,去了粤羊城做宣传福不长。
李凯旋、王敏、王莉等人信任陈梓林,都先后辞去了职务,
避免被轻算,而栈恋权位的其他人,
有的被一撤到底,有的还被审查,后悔莫及。
但被他保护过的老同志们,都很感激他的,
一致认为陈梓林是好干部,但陈梓林却是心不在此,
最后在79年,他以不懂技术为由,辞去了厂长职务,
但组织还是让他当了党一把,而他又把主要工作,让给马永这个副书记主持。
一九八零年元旦,陈梓林挥笔抄下了一首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这也算是划时代的歌曲,
运用稍快的速度,充满激情的情绪,
刻画了改革开放初期,青年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很快就在大街小巷流传开来,是啊,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这首歌被很多报纸夸赞,就差点给陈梓林按上个改革先锋的名头了。
这个得归功官复原职的岳父了,当年陈梓林冒着风险把岳父岳母从乡下抢出来,
送进轧钢厂的养殖基地保护,
让他们夫妇过上了平静安详的生活,如果再拖延一两年,说不定老两口都得报销在那里。
工人日报复刊后,武娟重新在报社上班,还被委以重任,
当上副刊主任,她是大学本科文凭又在沪城进修了的。
报社离她父母家很近,老两口又只有这个闺女在京城,
就让武娟带着仨孩子住回了娘家,把爱民爱国就近送去了史家小学读书,
陈爱武送去了京城二中。
这都是当时很好的学校了,在孩子教育方面,武娟很有想法,
宁愿陈梓林一个人住四合院,也要回娘家住,就为了让孩子上好的学校。
陈梓林拗不过武娟,只得依从,反观孩子们在姥爷姥姥家,
比在四合院开心得多,因为陈梓林管教得还是比较严格的。
陈梓林虽从厂子位置退了,但威望还在,加之轧钢厂蒸蒸日上,
他这个党一把日常出行都是乘坐上嗨小轿车的。
一星期去岳父家住上三两天,也算方便。
平常还是住四合院里,有了三个孩子后,阅览室就只能撤掉给自己孩子居住,
也就没在傻柱家搭餐了。
傻柱自打当上食堂主任,工作繁忙起来,基本就带着孩子一起在食堂吃饭,
除了节假日很少在家开伙。
武娟上班后,孩子也带去姥姥家,陈梓林就在秦淮茹家搭餐,
其实食堂怎么会少了陈梓林一顿饭呢?
是秦淮茹一定要陈梓林去家里搭餐,这些年来,
秦淮茹想方设法钻空去爬陈梓林的床,
等到了四十岁后,就再没一起睡过了,也许是秦淮茹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吧。
有时候陈梓林也劝过秦淮茹,有合适的就再婚,
秦淮茹哪舍得,赌咒发誓地说再不嫁人了。
如今的俏寡妇早没了陈梓林初见时的风韵,
岁月的痕迹深深刻画在了她的额头眼角,身材还略有发胖。
但在秦淮茹眼里,陈梓林似乎没有老,
反倒是越发有男人味了,他早已经没穿老旧的军装,
现在穿的是毛哔叽的中山装,外面套着黑呢大衣,
擦得铮亮的毛皮鞋,脖子上围着棕色拉毛围巾,
满头乌黑的头发竟找不出一根白的,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