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倒行逆施(第 3/4 页)
第一,二十人有资格,并不是说二十人的条件一模一样,那么如何选拔二十人之一就大有学问、大有讲究、大有文章、大又问道、甚至大有奥秘了。
光是涉及这个选任事宜的人直接的间接的任命的推荐的就多如牛毛,而且从宋朝拉帮结派的官场来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支持人马,围绕这一个人选,不知道多少人会被卷入下场角斗。
这里面又涉及到那些人的能量大小影响大小甚至财力大小,这些东西搅和在一起,分外复杂。
而那些标准,怎么可能是明确的硬性的指标?许多东西都是可操作的软性内容,这就增加了更大范围的争斗,和结果的多样性,也许本来客观上只有二十人,一番操作以后,就变成了四十人。
也就是那些本来不够格的人选,他们只能征取县丞县尉一级,也来竞争县令了。
当然,如果这个县令是个肥缺,更高级的官员,也许加入进来。
根据宋代官场惯例,每一个差派官,都有五六个职阶官与之对应,这进一步增加了竞争对手。
这种庞大的竟战对手对手,被不能保证被选中的人就是最合格的人。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恰恰相反。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越离合格条件远的人他争取的越努力。
比如,别人只花一千两银子当润滑剂,他却原因拿出一百万两银子打通关节。
那么,谁的中选可能性更大,岂不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嘛。
一个人如何合格是软标准,可是银子却是硬邦邦的。
这就带来一个非常恶劣的后果:劣币驱良币。
也就是优秀的好官不屑钻营的候补官员继续坐冷板凳,而那些善于钻营不走正路的人充满官场。
而这种后果就是因为庞大的官员后备人选直接而自然造成的,是皇帝该认识和解决的。
就是皇帝的错误造成了洪洞县里没好人,好人不能就站朝堂。
相反,如果只有一个人合格,二话不说就让他上了。
省了多少事、多少钱?减少了多少麻烦?提高了多大效率?
更重要的是,这个宋朝官场的道德水准该有多大提高?
甚至皇帝的水平也会得到提高,毕竟没有奸臣蛊惑,他坏也没有方向了。
人多事多可能造成最差的人党政,这只是一个方面,人多生事才是最大的问题。
第二,剩下的十九个人制造了多少麻烦?
因为竞选失败,落选的人有了共同的敌人,就是那个成功上位的县令。
从第一天开始,把他弄下去就成了大家不言自明的目标,可以预期各种合法的非法的手段,从此就会层出不穷。从这些老对手纷至沓来,当然还有从新对手而来的攻击。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