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来自后世的炼铁技术支持(第 3/4 页)
她嘴角含笑,将黄元昌、郑祥也看完了,便问:“两位大使以为如何?”
黄元昌道:“李从事说得对,这建议疏至少可以令钢铁产量提升十倍。”
郑祥则跟着点头。
两人这次可不是为了拍马屁,而是真心赞叹。
别看大明晚期官办铁厂废弛,民间铁厂却十分兴盛,钢铁冶炼水平相较于宋元时期有了巨大进步,完全领先于世界他国。
如对活塞式鼓风机的使用,其结构功能与近代鼓风设备一致,而欧洲却要等到十八世纪后期才有这类发明。
再如“以坩埚炼熟铁、生铁为钢”的技术,欧洲同样要等到十八世纪才有。
又如《天工开物》中记载的“生熟炼铁炉”, 将炼铁炉与炒钢炉巧妙地连接到了一起,已实现了钢铁的半连续量产。
另外,如苏钢的灌钢冶炼技术、生铁淋口技术等,在十七世纪都是独一份。
虽然这些技术在大明并没有完全传播开来,但却是大明工匠所发明创造的。
此外,民间炼铁效率也不算低,其中有一种瓶炉,体型颇大,一夜能炼铁3600斤,一日就是6000多斤!
并且炼铁厂规模也不小,官办铁厂就不说了,很多都能达到数千人。便是南方的一些民间铁厂,人数也有上千的。
成都府周边这些铁厂的冶炼水平未必也达到了大明顶尖水平,却也因此,从郝光明这份“建议疏”中能得到的提升更多。
如,建议疏中提到了一种高耐火砖,可用蒲江、大邑、彭州等地有的耐火材料(高铝黏土)制造,可以直接用于建造炼钢炉。
(炼钢温度要超过1600°c,而以高铝黏土制作的高耐火砖可承受1700至1800的高温。)
又如对炼铁炉、炼钢炉、鼓风机的改造,可以令每炉所得的铁、钢品质更好,产量更高。
另外,还提出建立水力锻锤,替代人工锻铁成钢的方法。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