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有钱好办事(第 3/4 页)
书籍的主人也是同样,为了抢先一步把自己的书籍抄完,給抄书人的酬劳由一本书几十文涨到几百文,最后达到一两二两……
这一下,不要说那些以給别人抄抄写写过活的穷书生了,就是一些在京城等着春闱的举人们,有囊中羞涩的也坐不住了。
并不是所有的举人都不缺钱,有一些家境不好的举人,光靠家乡中亲族投献的田租,支撑一次又一次科考也是很困难的。
成为了举人老爷,就相当于踏入了士绅阶层,面子都看的很重,交际应酬、文人唱和都需要银子。
举人已经属于官绅之列了,缺银子了,又不能直接从事商贸,一些有损身份的来钱路子也不能做。
通常的来钱方式和出路,就是到富贵人家坐馆教书,或是給在职官员们做幕僚。
但这些职业都比较消耗精力和时间,而且这样的体面职位,对成百上千滞留在京和提前进京的考生来说,也是僧多粥少。
没有那么多的钱财来路,大部分人还是以借贷渡日,借来的钱,当然不敢乱花,为了省钱,住在便宜的小客栈,破旧无人的寺庙道观中,吃着冷馒头,喝着凉水,只盼着一朝金榜题名。
聊斋故事,就是穷书生蒲松龄,在历次的赶考中,没钱住客栈,住在破屋荒庙中时,有感自己的悲催,臆想着美女美食,结合自己对世道黑暗不公的愤青心理,写出了聊斋志异这本书。
由此可见,古代的读书人,要是当不上官,来钱的路子是很窄的。
文启东发起的有偿抄书活动,一时之间,給成百上千的读书人多了一条来钱的路子。
不光穷书生眼热这个钱,就是在京活动求官的去职官员,也有人想挣这个钱。
文启东为了存放抄好的书籍,他专门在东厂胡同租了几间房子,做为存放书籍的仓库。
现在,文启东来京城,快一个月时间过去了,皇帝也不下诏封赏,九千岁也不露面,要不是为了抄书,文启东就回山谷了。
也不是没人管,文启东住在东厂胡同里,东厂一直供给吃喝,时不时也有太监过来嘘寒问暖,招待的还算到位。
住时间长了,和一些东厂人员都混熟了,那些番子,进出间遇到文启东,都会热情的打个招呼,搞得文启东和他们是一伙人似的。
自己成没成为阉党,没和文官们打交道,文启东也不知道人家怎样说自己。
但在京城街面溜达时,没有兵丁衙役以及混混和帮派分子来找麻烦,到是让文启东落了‘清净’。
和这些番子们相熟还有的好处,就是这找房子,文启东这边刚询问,那边就已经把几间房子腾空,根本不用文启东动手的。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