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下‘黑手’的道士(第 2/3 页)
过去人们是讲究多子多福的,家里孩子多,也是一种福气。
再加上,养孩子的成本很低,只要不饿死,长大了就是多了一个劳力,所以村民们也愿意多生孩子。
但这种趋势,落在文启东的眼中,以后就是大麻烦,村子会越来越穷,二十年后,村里人就会吃不饱饭。
之所以会到那一地步,是因为,以山谷内的土地资源,养不起太多的人口。
如果村里没有文启东的存在,幼儿的存活率会很低,还有一个自然淘汰的过程,人口的压力会延缓个一二十年。
就像原时空一样,当山沟的人口破千,都吃不饱饭时,正好赶上了打工潮,解决了人多地少的问题。
可现在,以文启东的医术,幼儿只要不是先天性缺陷,想死都不容易。
这样一来,如果不进行限制,只需要二十年,村里的人口就能翻上好几倍,到那时,只能人均一两亩地,依照现在每亩地的收成,想吃饱饭都不容易。
二十年后,也不过七十年代初,村里多余的劳力,想去煤矿上出苦力都没机会,因为外面平原上的人口,也同样是大爆发。
为了避免二十年后,成群的单身大小伙子们,每天在一两亩上磨洋工,堆在屋角无所事事的晒太阳,文启东制作出了壮阳节育丸。
顾名思义,这种免费的药丸,男人吃了后,天天运动都不会伤身体肾虚,可就是只能做无用功。
这样的免费好药,自从摆到柜台上后,村里那些有媳妇的村民,隔上一段时间,就会像做贼一样,偷偷摸摸的向文启东讨要几粒。
当然,对于那些需要孩子的新婚夫妇,文启东给他们的,是另外一种药丸。
村里盖好了学校,却找不来老师,文传根到山外区上跑了几趟,都是一句“等安排”就把他打发回来了。
现在是啥时候,是小学毕业就能充当文化人的时代,是能写字会算账,就算是人才的年代,对于人才的需求,山外那些城镇和工厂也是到处缺人,你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就想要来老师,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没见,连受了文启东治疗的张组长,也只是答应,回头给村里修一条能通行马车的简易煤渣路,而对向村里派遣老师的事,只字不提吗。
学校盖好了,却没有老师,村长文传根只好求着文启东这个假道士,继续充当学校唯一的老师。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