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朱由检的念想(第 2/4 页)
而且看崇祯六年春就显露的旱灾苗头,近乎断顿的这一百多万灾民,很快也会变成离家求活的流民。
所以,对计划中的移民需求,不但不缺人口,反而会担心需要救治的移民太多,到时由于运力和管理的问题,救治不了那么多的灾民。
就是现在,崇祯六年的秋收刚刚结束,就已经有许多熬不下去的灾民,扶老携幼的离开了家园,成为了流民。
山阳镇到连云镇的道路上,已经形成了不间断的人流潮,这些人员,都是前往连云镇求一个活路的流民。
流民都挤到这条道路上来,是因为在这条道路上,有依托连云镇粮仓设立的粥棚,每隔三十里就有一座的粥棚,保障了大部分流民能活着走到连云镇。
几十座的粥棚,活命了大量流民的同时,背后是每天海量粮食的消耗。
从崇祯六年的夏收后开始,短短半年内,连云镇的粮仓,就为这些粥棚输送了近五十万石的粮食,运送粮食的车队,每隔几天就要运送一趟粮食。
这么多得粮食运出来,被那些有心人看在眼中,除了感叹凤山观的豪富外,剩下的就是嫉妒、羡慕、贪婪了,要知道,那一车车拉出来不是粮食,是白花花的银子。
于是,崇祯六年的十一月,刚入冬没多久,一直保持着勤政的朱由检,在天还没有完全亮的大朝会上,被十几名官员的奏请难住了。
首先当堂上表的,是户部给事中徐良彦,他出列递上了自己的奏折后,朗声说道:“臣恳请陛下下旨,调拨连云镇的储粮救济陕西、山西、山东等地的灾民。”
对臣子在大朝会上递奏折,当了七年皇帝的朱由检,已经由刚开始的乐意看到,变成现在的头痛。
几年下来,他已经知道了,这种当堂上递的奏折,往往都代表着无法解决的难题,还是会引起朝臣们争吵不下的难题。
听到御阶下臣子的奏请,看了看奏折上的内容,朱由检禁不住的皱了皱眉头,停顿了半天都没出声。
看皇帝不准备爽快的准奏,又有几名官员出列,支持徐良彦的奏请。
徐良彦的奏请,让朱由检心动又为难。
如今帝国内部处处闹灾,民众流离失所,特别是今年开始,不光北方有灾,就连南方的有些地区,也出现了旱灾和涝灾。
继位几年来,连年的灾害就没断过,很多地方的税赋一年年累积拖欠,根本收不上来,国库常年处于空虚状态,每天都有问他要银子的奏折,堆在他的御桉上。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