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怎样对待那道士?(第 2/4 页)
朱由校也不是傻子,如果说朝臣们第一次弹劾那道士,由于正合其意,他不想去分辨真伪外,到了现在,他哪能还不知道底下的那些臣子,是对道观的财产起了贪欲。
人家只是被魏阉请进京看病,就被污蔑成阉党,收治一些流民种地,就被定性为造反……。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类似的事多了。
关键是,你能把人抓起来,把道观给平了也行,毕竟话语权都是归属于胜利者的嘛。
现在,一地鸡毛,却让自己这个皇帝来决断……。
年轻的崇祯皇帝,现在还没觉察出来,由于他的‘勤政’,朝中的官员们,已经是把事情都推给他做,对错都是他这皇帝来承担,完全把皇帝和臣子的作用关系搞反了。
就这,他还自我感觉在勤政上堪比太祖,到了上吊那一刻,还在执迷不悟叫喊,天下臣子负他,皆都该杀……。
既然暂时没有更好的办法,朱由检郁闷的不再说话,自顾着看手中的奏折。
韩首辅一看皇帝情绪不佳,起身施礼道:“陛下,如无它事,老臣告退……。”
好面子讲虚礼的朱由检,说了两句体己的话,让内侍太监把韩首辅送了出去。
文启东的事,在天灾人祸不断的崇祯二年里,只是一幕小插曲,随着崇祯这个敲鼓手放下了鼓槌,这出地方小戏也就唱不下去了。
在对待凤山观这件事上,崇祯直接把奏折留中了,既不说处置,也不说不处置,年轻的皇帝赌气做了冷处理。
皇帝不发话,内阁和兵部只得向河南巡抚衙门,发了一个妥善处理死伤官兵的公文,就不在理会这事了。
一场讨伐凤山观的行动,就这样有头没尾的结束了。
明末的皇宫和官场,哪有什么秘密可言,很快,皇帝和内阁的态度,就被巡抚大人得知。
好吧,既然皇帝都不表态,我一个地方衙门,也当事情没发生好了。
就是几百士兵的抚恤金,让巡抚衙门破费了一番。
朝廷和督抚都不管这事了,怀庆府衙门更不会去没事找事,至于死掉的史县令,不是有忏悔认罪书嘛。
府衙向上司递交了一份报告,标题是:《修武令忏悔认罪后亡——待查》。
能当官的都不是傻子,怀庆府的官员们,一份进退自如的报告,就把自身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