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为钱发愁的崇祯(第 2/4 页)
朱由检面前的案头上,堆满了奏折,已经批阅过的奏折和没有批阅的奏折,被分开放在宽大的御案上。
从这些奏折,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勤奋的皇帝。
朱由检登基后,确实非常勤奋,他一改自己的爷爷万历和兄长天启,不上朝的懒政行为,每天风雨无阻的上朝听政。
在朝堂上和那些朝臣讨论完国事后,回到自己的寝宫,还要批阅奏折到深夜,奏折多时,经常是批阅到凌晨。
这样勤政的皇帝,整个大明朝,除了太祖朱元璋,就数他朱由检了。
只不过,令朱由检不解的是,他都如此勤政了,为何朝堂内外的状况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不容乐观。
继位一年来,他连节假日都没休息过,一心想着中兴大明,做一位有为明君,可结果呢……。
王承恩捡起了奏折后,轻声的回禀道:“皇爷,周相、韩相已经在殿外等候了……。”
禀告完,王承恩就微微低头,用眼角余光关注着皇帝,不再说一句多余的话。
天启朝时,司礼监掌印那就是内相,平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和内阁对接,审阅内阁递入皇宫的奏折,可谓是位卑而权重,有内相之称。
朱由检即位后,由于他痛恨太监干政,收回了司礼监批阅奏章的权利,司礼监掌印没有了批红权,也就没有了影响朝堂的权力。
现在的王承恩,身为司礼监掌印,每天干的是跑腿的活,原先的皇帝内侍太监,工作就是端茶倒水。
而且朱由检规定,太监胆敢妄议朝政者杖毙。
这样一来,太监们都变得老老实实,朝臣们对崇祯皇帝的‘英明之举’,都是颂表不断。
没有了厂卫,太监们也都闭上了嘴,朝臣们又都是报喜不报忧,说的和做的完全是两回事,崇祯现在明面上看似大权在握,其实他已经逐渐失去了对朝堂的掌控。
听到自己的心腹太监王承恩的禀报,崇祯平复了一下心中的火气,语气不善的说道:“宣他们进来。”
值守太监领旨出殿,片刻后,太监迎着两位阁臣走了进来。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