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劳碌命(第 2/4 页)
于是,那些拥有一技之长的自由平民熟练工,就成了抢手货,工钱一涨再涨,让周围的人羡慕不已。
这样大的动静,当然早就惊动了贾县令。
古代以农为主的社会里,下面的基层官员,除了每年的两季税赋,平时断断冤、判判案,就没有多大的事了。
事情少,也代表着敛钱的渠道少,这也是为什么,一个王朝的末期,民户的税赋和摊派越来越重的原因。
因为官吏们来钱的渠道少,只能把贪婪的目光盯在农户身上,朝廷收一钱银子,到了下面就变成了一两或更多。
之所以每到王朝的末期,民户的负担最重,是因为,每到王朝的末期,吏治最腐败,官吏们最胆大妄为。
欺上瞒下的暴征横敛也就罢了,更过分的是,钱财被贪官污吏们落了,坏名声却要朝廷和皇帝背。
就如修武县衙里的贾县令,上任以来,利民的好事没见他办几件,收受贿赂判下冤假错案倒是发生了好几起。
不过那都是百几十两银子的小钱,满足不了贾县令的胃口。
贾县令坐在躺椅上,对平时费心费力才能挣那点银子很不满意,琢磨着怎样捞大钱。
“怎样来钱快呢?,”贾县令身子随着躺椅摇晃着,读了几十年圣贤书的脑袋琢磨着怎样敛财,“春秋两税肯定是大头,但离收税的时间还早,而从去年自己的前任县令惨淡收场的情况看,想在春秋两税上大捞也不乐观。”
坐在那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啥好办法,就自怨自艾被分配到修武这样的穷县,更是起了早日离开这里的心思。
贾县令虽对于经济之道不擅长,想不出捞钱的办法,但对于官场上哪一套,还是很拎得清的。
以自己那近似于无的上层关系,想要离开修武这样的穷县,迁任到富裕的大县或高升到州府之地,没有大笔的钱财送礼,是没有指望的。
想到了大笔银子,贾县令不由得想起了,去年底揣进腰包的那八千两银子,一次进账八千两银子,不但把自己在京城交朋会友时,在春香楼拉下的饥荒还上了,口袋里还盈余了几千两。
文启东的买地二万两银子,在衙门里转了一圈后,最终存入县库的,只有二千多两。
就这两千多两银子,还是程师爷极力劝说的结果,要不然,可能连这点钱都留不下来。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