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朝廷的封赏(第 1/4 页)
出了政务大院,文启东不知该往哪里去了。
回郡主府?
丈母娘赵王妃熬好了鱼汤,等自己回去喝呢!。
可想安稳的喝鱼汤,就得把赵王妃的心愿了解了,赵王妃的心愿,就是答应朝廷给出的那些条件。
朝廷给出的那些条件,总体来说, 除了税收外,其它都是一些名义上的要求。
但就是这些名义上的要求,对凤山观属下各地方上的民心,也是会造成影响的。
答应了朝廷的要求,这些地方在名义上就归属大明了,这些地方上的人, 就是大明的子民,如果以后文启东要靠这些地方的人造反, 在大义上会给人留话柄。
和大义名分相比,至于向朝廷交税,反而不是一件要紧的事。
要知道,大明的税,都是针对拥有土地的农民的,山阳镇和连云镇,几乎没有拥有土地的民户,镇内的人,大部分都是凤山观的佃户。
朝廷要是来凤山观地盘上收税,可不是想怎么收就怎么收的,交多少税,可不是朝廷说了算,给多给少,要看文启东的心情,就是只给一两银子, 朝廷也只能接受。
问题是, 哪怕是一两银子, 文启东也不想给,他不想便宜那些贪官污吏。
明朝的垮台, 最大的原因不是天灾,而是财政的破产。
朝廷没有了收入,没有钱维持国家机构的运行,养不起军队,只好倒闭关张。
为什么朝廷没有了收入,朝廷的那些税收都到哪里去了?。
明末的各种税赋响银,其实并不重,还没有到了让民户倾家荡产都交不起的地步。
朝廷的税赋不重,可却挡不住底下的各级官吏层层加码,朝廷一钱银子,到了底层,那些税吏们就会收到一两、二两,把农民家里的最后一粒米都收走了,逼得老百姓只好造反。
多收的那些银子,不是上交朝廷,而是被上下的各级官吏瓜分了,收刮老百姓的钱, 九成以上, 进了那些官吏的腰包。
文启东不想把自己辛苦搞来的银子,转手送进那些贪官污吏的腰包。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