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一百十五章 事实胜于雄辩(第 1/ 页)

    一名御史官员当即问道,“杨大人可知道未经皇上圣旨擅自收重税是何罪?”杨廷麟看了看这位官员,躬身应答“擅设税场,应徒一年”那名官员不依不饶,继续说道“知道就好,你擅自收税,难道就不怕激起民变?商旅被盘剥,再加价与民,岂非苦害百姓?本朝以农为本,该以农税为重,为何反本末倒置?难道大明律法在此地成了儿戏?”一席话说得有头有脑,里面夹枪带棒,所有官员都看向了杨廷麟这个天津知府,这番话若是普通地方官,真的很难回答,毕竟已经触犯律条,可杨廷麟早已成竹在胸,根本不怕同僚刁难,听闻之后反笑了起来,“我朝注重农户不假,可每亩收成不过三四百斤,而税收最少都要二两银子,一两石已然上交,农户还要交地主租地银,可用于养家糊口剩余多少?下官算过了,一户耕种十亩之家,能有五六百斤留下已算是幸运,这还是丰收年景,若是碰上天灾,根本倒贴都不够,民以食为天,若百姓种田无所积存,无法生存必然民变丛生,西北十数年来就是如此,自朝廷要下官来天津知事以来,苦思冥想,觉得唯有减少农税,安定农户,才是上策,而又不能不顾朝廷税收,下官初期也是抱着试水心情试行商税,仅仅十抽一,哪知道众多商户非但无意见,还异常踊跃,深怕被天津官府拒之门外,诸位若是不信,尽管找商家核实,包括其他杂税,众多小商贩也是争相缴纳,并无任何强迫或摊派,圣上面前若杨某有半句欺君假话,甘愿领罪。”

    杨廷麟顿了顿,接着说道“至于这位仁兄说得加价与民,害苦百姓,大家可看看我天津百姓,可有沿街乞讨卖儿卖女家破人亡者?非下官自夸,大明境内各府州县,要是都能如天津这般,不说王道乐土,安居乐业却是真真切切尔”杨廷麟说完,很多官员频频颔首,一路过来就没见到饥寒交迫之人,所见之人皆面无菜色,衣着得体,眼睛里充满希望,都是做过地方官的,光这一道,足可以说百废俱兴,官府治理有方,政绩卓异。那名官员还想发难,上面的崇祯狠狠瞪了他一眼,开口说道“杨卿一年多来幸苦了,看着比前几年瘦了些许,想是诸事操劳,还望多顾惜身体要紧”皇帝关心臣下,一句话就让杨廷麟跪倒在地,眼泪婆娑,圣心烛照,天恩浩荡啊。

    跟随来的首辅薛国观赶紧出来,“内阁已然商议,由天津试行商税,天津久被兵祸,几成不毛之地,能做到如今的局面,已属不易,圣上和内阁一直都是清楚的,不必再过多纠缠,谁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就是能臣,伯祥治下非但百废俱兴,还能为朝廷增加百万收入,放眼全国实在找不出第二人,故有大功而无过”薛国观一番话说得有理有节,所有官员都不再吹毛求疵,在增加如此多财政收入的同时,还市场繁荣,生机勃勃,的确不是一般的功劳,尤其跟来的户部工部官员,更是激动,哪一样都要钱,不当家不知柴米之贵,光靠那些空洞说教没有银子等于零,现在光天津就能上交百万银两,如果全国各大城市都这样的话,那朝廷的日子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他们这样想,皇帝也是这么想的,当然崇祯还是有些问题需要解释的,于是他问道“杨卿起来吧,朕看沿途百姓个个衣食无忧,而天津四周想来土地并不多,又用何法让其养家糊口,不至于冻饿街头?”杨廷麟站起来躬身回道“此处百万多流民,除了数万人耕田种地外,大部都给天津官府和神兵卫做工,神兵谓之以工代赈,即每天为工厂做工,工厂矿山按月付薪酬,尤其塘沽一带,每日做工者几达数十万,他们不似我大明服徭役兵役杂役,即使有所差遣也都是按劳付酬,绝无免费或拖欠,而百姓拿到酬劳即可买米买盐,养家糊口,即使是妇女也都在纺纱织布,或者裁剪服装鞋帽,绝少不劳而获之徒,故家家户户均有结余,不至于冻饿街头”

    一位礼部官员又要站出来提问,杨廷麟直接说道“这位大人是否要说男女有妨,怎可一起做工?此事无需担心,所有女工皆是做丝布帽服之类的,并无男人进入,同样男人所做力工亦无妇女间杂,故男女并不混杂,且女工每月所获并不少于男工,故一家做工者众”

    诸位官员点了点头,男女分开无非礼之处,还可以增加收入,此事做的不错。

    “哦,此地有那么多做工之处?可容纳百万之众?”崇祯来了兴趣,要知道大明各种徭役劳役杂役那都是定例,从来官府都不出钱的,而神兵卫都给钱,那要多大的开支啊,杨廷麟知道皇帝早晚要问,早就胸有成竹“光大明治下天津有水泥厂,纺纱织布厂等就有十多处,石矿木料场十多处,而塘沽更多,盐场渔场船厂矿山陶瓷琉璃服装家具钢铁冶炼等不下百余处,每日用工都在数十万,而所出产之物供不应求,比如神兵所制钢铁农具,比之历代铁器木犁好太多,价格也不贵,各地商贩云集购买,至今难以满足全国所需,即使再来百万流民也能安置,而神兵卫以出海打鱼所获,及各种贸易所获支付各项开销,据臣所知,绰绰有余”杨廷麟这番话又引出了另外一个话题,就是海洋生产,众多官员不是傻子,一听就明白这里面有开海禁的问题,崇祯正在兴头上,叫拿把锄头来看看,不一会一名衙役躬身进入,将一把新打造的锄头高举过头,曹化淳接过来仔细观察一下,恭请皇帝御览,崇祯也没犹豫,接过锄头细心掂量,果然非凡物,比大明锄头精细许多毫无锈迹,交给两旁官员细看,众多官员也是识货的,尤其工部官员,按大明现有技术是绝打造不出这样质量的农具的,一问价格,才四钱银子,比大明贵了一倍多,但杨廷麟说虽然贵一倍多,可据用过的农夫说,一把这样的钢制锄头,比铁制锄头耐用十倍有余,也就是说一把顶十把,还是便宜,崇祯点点头,表示认可,终于问起了渔获之事,杨廷麟据实回奏,说神兵卫每月海洋中渔获数十万斤,还并非正在建造中大船所获,乃十余艏小船所捕,若是大船出海,每月百万斤收入不在话下,足可养活数十万百姓,一听此话,众多官员又开始交头接耳,有不信者,有惊叹者,也有几个惊喜者,尤其户部官员,更是急不可耐,纷纷询问,杨府台说的可是真的?杨廷麟当然举出实例一一解释,绝无半点虚言,皇帝早就看到过巨大海鱼,丝毫不怀疑杨廷麟所说,薛国观等人则是莫大惊喜,想不到光这里的渔获就能养活数十万丁口,那要是沿海真开放海禁,那大明何来饥荒?

    此时一名户部官员出来问道“杨大人说天津收留流民逾百万,臣这一路上仔细观察,未见有流落街头者,可这些流民皆是为避兵祸饥荒而来,必然有孤寡无依之人,不知杨大人是如何安排的?”皇帝和诸位大臣听了也打起了精神,是的,都是饥民,肯定有很多家人死亡,无依无靠者,没看见天津有乞丐孤儿流浪,天津是怎么做的,不会是因为圣驾到来,临时归拢了吧,杨廷麟顿了顿回到“这位大人问得好,我朝本有收容孤寡之所,奈何财政入不敷出,很多地方已是名存实亡,导致孤苦之人大都流落街头自生自灭,而天津以及塘沽一带早就做了安排,神兵卫每年出银五万两,天津府出银两万两,一年下来接受各处善款约一万余两,在城东南西各建了一所安乐院,专事收留孤苦无依之老者,不使做工劳动,一应日常全免费,养老送终,到今天已然收留了四千多人,另外在各处建有儿童福利院数十处,每年神兵卫出银十万,天津府两万,各处善款约两万,收留失去亲人之少儿近万人,南洋伯知道,神兵卫承诺所有孤儿将培养至十六周岁,以能自食其力为止,期间一应费用也是全免,包括上学,可谓我大明莫大善举,故皇上和各位大人见不到流浪乞食之人”

    又是惊呆众人,光收留百万流民,其耗费就不敢想象,还要花巨资恩养孤寡老人和大量孤儿,如今大明哪个州府都做不到啊,大家看着随同来的南洋伯高师成,高师成朝大家点了点头,表示此事是真,崇祯不禁感叹“神兵卫如此善待我大明子民,朕记下了,只是此事靡费甚多,还有这众多孤儿上学,必然耗费巨大,长此以往怕也很难维持吧?”他是说的真心话,大明一个学子从上学开始到完成学业,没有千两也要百两,现在一下子负责那么多孤儿学业,真的担心不能长久啊,一旁的杨廷麟看了看高师成,又笑了笑,对皇帝和诸位大臣拱手道“此事还是由臣来回答,塘沽建有小学中学二十三所,天津府亦建有十六所,加上皇庄六所,现有各类学堂四十五所,神兵卫规定凡八岁以上儿童皆要上学,小学五年全免费,只有考上中学才每年交五两银子学费书本费,余者皆有神兵卫和天津府以八二比例负担,现有在册学生计三万余”话音刚落,所有人都沸腾起来,没有惊人的只有更惊人的,几乎免费让三万余儿童上学,这是什么概念?恐怕圣人再生也不敢相信吧?一名礼部官员满脸通红结结巴巴问道“此事可是~~当真?我大明两京十三省在册学生也不到十万,你们天津就有三万学生?不会是~~记错了吧?”

    高师成微微一笑,环顾了一下惊呆的诸位官员,明确说到“杨大人所言非虚,实有三万余入学少年,只占所有该入学儿童之六成,因我等师资人数太少,大明学识人品皆优可为人师者亦不多,故每所学堂只有十余位老师,却要管理近千学子,甚是幸苦,待得招募更多堪为人师者,我等还要再建数十所学堂,务必使所有儿童皆能上学,一应费用我等全力承担,如今才是初创,所谓任重道远,还望各位大人鼎力支持”什么意思?三万学生只容纳了六成,还要再建数十所学堂,一定要让所有儿童上学,这已经不是什么善举助学之类的了,这是全民教育,这里面要投入多少钱?在场的所有人虽然早就听说神兵卫人人才比秀才举人,也知道他们有意推广教育,可眼前这种大手笔,真不是任何一个人能接下来的,包括高高在上的皇帝都没有这个魄力吧,可大明老实人杨廷麟在,南洋伯也从来不说假话,皇帝在场,绝对不会胡说八道啊,教化到如此地步,做梦都不敢想象,所有人脸色通红,交头接耳,除了惊叹还是惊叹,神兵卫就是神仙,出人意料地那么匪夷所思,真神仙啊!

    很久大家才从梦中醒来,一名刑部官员想问治安刑法之事,杨廷麟一看其服色,知道是主管刑事官员,没等他开口就对崇祯言道“如许多人自然有些许刑名,塘沽和天津也难免,只是神兵卫组建巡视之警察制度,加上退伍老兵组成城管队伍,地痞流氓一旦寻衅滋事,当下就会拘拿罚款,因此治安尚可,比之其他州府少了许多刑事,当然若是鸡鸣狗盗杀人放火则立即擒拿,交由官府审判,塘沽律法比我大明宽松许多,此中如何审案如何判案,臣当以专折上奏,再此就不多罗嗦了,怕耽误圣上及各位大人时间,还请皇上允准”崇祯点了点头,城管威名远扬,宁锦一战大挫建奴,而神兵卫律法和大明不同,大家都是知道的,要是铺开来讲,恐怕一两天都无法理解,只能让杨廷麟这样亲身体验者据实上奏,再分明是非增长见识了。

    接着杨廷麟不顾众人叽叽咋咋,又说起神兵卫准备去南洋购买粮食,三艏大船外加几艏福船和盖伦船,一个往返据说可以载运百万斤粮食以上,这还是初期,因此此地百姓不说人人富贵,但丰衣足食绝对不是瞎说的,一席话又引来一片惊叹,连崇祯又被惊到了,高师成他们经常提起这些事,可一直是听说,没有见到实据,今天杨廷麟作为大明天津父母,说出这样充满豪情的话来,不由得大家不信,让这些久居庙堂的高官说梦话都不敢这样说的,一句话,人家根本没有什么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与大明天天愁百姓饥荒激起民变完全是天上地下,而究其原因,一个是高产作物推广,一个是大量失地农民以工代赈,还有一个就是取食于海洋,这里面所涉及的东西,很多官员原先都是反对的,可现在天津的实践摆在这里,无话可说,无话可说啊。

    崇祯仔细听着每一句话,从杨廷麟说话语气都可以看出,天津这个几成不毛之地的城池,已然重新焕发生机,甚至比京师都更加繁荣,而且只会越来越好,他看了看两旁的官员,眼神分明在说,你们不是一直拦着朕不让来吗,现在了解了这里情况,知道差距了吧,知道来这一趟绝对值得吧,接下来崇祯又问了百姓做工每月收入,务农收入,杨廷麟所报出的数字无一不让众官员惊叹,这哪是讨生活,分明是小地主小商贩的收入,一人当兵做工务农能养活一家,难怪一路所见人人神情风发,连呼喊万岁的声音都比别处要高,要是大明处处都如此,那圣人所说王道乐土不就是这样的吗?!哪还会有什么造反民变这些澳糟事发生?

    皇帝很高兴,提出想要去百里外的塘沽再看看,诸多官员立马醒过神来,已经出宫一整天了,天都快黑了,再去百里之外,那岂不是要在此驻跸?可这里不是京师,即使有几千人护卫,终究还是放不下心,于是所有官员都反对,说天色已晚,下次再去不迟,得赶紧回京云云,连随同而来的高师成也认为不需要如此匆忙,天黑之后也看不清楚,不如暂且回宫,反正都在这,早看晚看都一样,其实高师成他们主要是没有让皇帝住宿的条件,塘沽初创时期,都是一切从简,真要接待九五至尊的皇帝的确没有合适的地方,所以顺水推舟,跟着众官员奉劝皇帝回京。

    这次皇帝没有矫情,天色已晚,再不回去恐怕宫里又要折腾开,反正来一回就有第二回第三回,时间还长,不必急于一时,于是收拾行装,率一众官员离开,高师成还特意调来两辆大客车,让这些骑不了马的官员一起乘坐,骆养性两千多京营锦衣卫开道,一路颠簸,到皇庄是天已经黑了,就见路旁火把明灭,十几个劝阻官员还跪在那,崇祯不禁哑然失笑,这帮迂腐,又拿出当年大礼议死谏的劲头来了,也不怕在这里跪死,当下命令锦衣卫将他们搀扶上大客车,有几个还能坐下,有几个一上车就趴在车里过道上不起来了,累,累啊,在严寒天气跪在外面半天,你来试试?没丢掉性命就算是神佛保佑了!

    京师城门口周延儒等一帮大臣都在翘首以盼,皇帝出巡一天多了,已经酉时将过,再不回来,他们真要赶去皇庄问讯了,当远远看见灯光火把闪烁,马蹄声声,所有人都松了口气,该是皇帝回来了,赶紧命令打开城门放下吊桥,几千人护卫着几辆神车鱼贯而入,已经宵禁的京城一下子人马沸腾,家家户户紧闭门窗,深怕外面出事连累自家。

    第二天该是大起的日子,皇帝没来,数十位位高权重的大臣都告假没来,只剩下一帮做不了主的官员在那叽叽咋咋,勤政的崇祯不上朝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再这样下去,恐怕这朝政议事就要名存实亡了,有几个官员挑唆,推举了几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去宫门口要求觐见,理由是皇帝疏于政务,有违列祖列宗祖训云云,要求皇帝赶紧打理朝政,千万不要学他哥哥天启,牌子奏折递进去了,可就是不见皇帝有任何回应,气得这些官员不停跺脚,还是闻讯赶来的周延儒亲自出面,说皇上昨天出宫累了,正在修养,不是皇帝一个人如此,几十位朝廷重臣都累得不行,很晚才回京,现在都在家躺着呢,现在国家蒸蒸日上,不比往日诸事繁复,难得休沐一两天也是应该的,大家也别在这里等着了,都回去该干嘛干嘛去吧,总算是勉强把这些刺头赶回去了,不过此事更说明了朝臣担忧的事,就是皇帝开始惰政昏庸,有向正德皇帝靠拢的倾向,所有人还是抱有对崇祯的期待,希望他能幡然悔悟,最差也不要向天启皇帝学习,不然就惨了。

    崇祯可不是这样想的,他昨天回来几乎一夜没睡,被高师成他们洗脑,又亲眼看见皇庄和天津的变化,以前自己一直犹豫的祖制,是否还要继续下去?事实胜于雄辩,能让百万一无所有的流民安居乐业,真不是哪个朝廷大嘴能做到的,里面几个关键,海贸和税收,加上高产作物的播种,和大明处处饥荒形成鲜明对比,江南官员天天叫着不能与民争利,税收年年减少,还闹起了饥荒,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可天津怎么就能天翻地覆?而且众多东厂耳目锦衣卫密探回报,民间商户富户并无怨言,足可见满朝文武都在做戏,都在欺君,难怪当年皇兄坚决不上朝,反利用魏忠贤收矿税商税,原来自己才是真的冤大头一个,十数年来一直被东林党忠君爱国所迷惑,自己为国家宵衣旰食,他们一帮富商养活的官员花天酒地,导致江山不稳社稷蒙灰,若不是天降神兵,拨云见日,恐怕这皇帝位置还能坐的住坐不住都难说,想想都后怕,至于今后还要不要上朝去面对这帮吃里爬外的,已然毫无感觉,你们想在宫门外闹多久就闹多久,反正朕是想通了,有你们不多,没你们不少,只待皇庄那边准备就绪,朕第一个就要强行收税,管你们哭爹喊娘!

    诸多跟着去了趟皇庄和天津的大臣也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自己以前只听下面富商一面之词,认为商税害民,开海助倭,可短短一天的见闻,天津市面的繁华超过京师,太平盛世也不过如此,那所谓与民争利在事实面前不堪一击,杨廷麟在神兵卫的撑腰下,敢为天下先,一年多下来并无大的错处,反政绩卓异,杨嗣昌卢象升洪承畴他们绝不是傻子,可以看出他们都有赞同的倾向,朝廷大半能臣干吏不反对,那就很说明问题了,皇帝多日来的举动,尤其允许天津特事特办,那今后的朝政肯定会有大的转变,自己是附和还是反对就需要细细思量了。

    一次天津之行,起到了说破嘴皮子都很难改变的思想转变,这是穿越者没有想到的,无论是皇帝还是诸多官员,多少都受到了感染,这对于下一步推动大明整体的革新有莫大的帮助,一直以来代表江南富商利益的东林集团也开始分崩离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再也掀不起风浪,这也是所有人都没料到的结果,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崇祯自己在这一刻下定了决心,不再被一帮说书先生牵着鼻子走,更多地去接触和了解现代意义上的治国理念,最终成为了一代中兴之主!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xs.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近更新 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神话之后 仙人消失之后 彼岸之主 五仙门 叩问仙道 修真高手的田园生活 玄鉴仙族 阵问长生 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魔门败类 我在凡人科学修仙 山河志异 武圣! 盖世双谐 修仙琐录 过河卒 剑啸灵霄 志怪书 托身白刃里,浪迹红尘中
最多阅读 大夏文圣 剑来 异香 洪荒之青虚 仙逆 志怪书 不朽凡人 冰河洗剑录 聊斋大圣人 我师叔是林正英 武圣! 修仙从摆地摊开始 修真门派掌门路 修炼9999级了老祖才100级 玄鉴仙族 我为纣王之傲啸封神 蛆蝇尸海剑 过河卒 仙宫 剑啸灵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