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八十章 惊人的产量(第 1/ 页)

    暂且不说洪大钦差进南京,如何面对一帮被孔孟之道彻底洗脑的腐朽,先来说说基地前几个月的成就,首先局部控制住了鼠疫在京畿一带的流行,大量特效药加上比较严格的隔离消毒措施,使得让明末人口减少的疫病基本获得了一定控制,神兵卫神医的名声也远播四方,京城好多官宦世家争着慕名前来就医,治疗以前被认为是绝症的各种疾病,比如闻之色变的搭背疮,急性的肠痈,摔跤病(中风),寒热病,营养不良,各种令人呕吐的皮肤病,妇科病等等,包括最常见的寄生虫病,整个天津和秦岭基地医疗系统就没有休息过一天,所有人都喊累,卫生处蒋英处长三番四次提出需要增加人手,补充了很多现代人还是远远不够,各种病人防不胜防,数不胜数,完全超出了穿越者美好的设想,即使增加了很多古代人作为辅助,也还是杯水车薪,每天天没亮周至和天津医疗队门前就会排起长长的队伍,又没人忍心赶,都是慕名前来的,几百年汇总的各种疾病,虽然大部分都可以治好,奈何人太多了,谁也不是三头六臂,实在是难以应付,光皇宫和勋贵官员很多都难以顾及,甚至搞到为了看上病,勋贵和勋贵,官员和官员都能反目成仇,这个情况连皇帝都知道了,说实话,他自己有时候都想去看看,总感觉自己身体哪不舒服,只是碍于面子帝皇尊严才忍住没去,所以每天太监回来说今天谁和谁又为了谁先谁后的问题开骂,谁和谁打架之类的,都成了他茶余饭后的谈资,时不时还问起那些官员都治疗什么病,神兵卫又用了什么药之类的。

    当然他更关心神兵的一举一动,任何方面都行,哪怕是神兵卫今天几个人出来,几个人进去都需要详细知道,防范是说笑话,你得有这个能力防啊,主要还是对超出认知的人和事天生的兴趣,所以这一天太监来报说宋应星晕了过去,被抬到医疗队急救,他马上来了兴趣,这个宋应星是毫州知州宋应升的弟弟,自考中举人之后六次考进士不中,本来应该再与朝廷无关,哪知道神兵指名道姓要他,而且还放手让他管理神兵卫几万亩试验田,几个月来废寝忘食忙在地头,业余还参加神兵卫的学习,皇帝本来没多注意这个人,但神兵几个首领却对他敬重异常,还说此人才是将来拯救大明饥民的希望,所以崇祯也开始关注起来,能拯救大明饥荒的人,必然有其大用处,今天突然听到这个宋应星晕倒,很多神兵首领都赶去看望,他大感兴趣,可以肯定有什么事发生了,马上派人去详细了解。

    用现在话来说宋应星是中暑了,连日的奔波,加上古代人医学知识的有限,再加上激动,一下子就晕倒了。

    神兵卫几万亩地在手,加上天津,周至的开发,拢共接近二十万亩地,有一半种的都是土豆,玉米,红薯等耐寒作物,水稻很少,才不到万亩,主要是缺水,北方干旱需要打深井提取地下水灌溉,加上许多经济作物需要种植,辣椒瓜果等,很多古人没见过的作物,现代人却不能少,必须精心伺候,光靠现代人肯定忙不过来,所以才雇佣了大量古代农民,让他们学会施肥嫁接浇水,包括初步建立塑料大棚,这一切都由宋应星等一批有一定科学思想的人在具体实施,工作量很大,短短几个月,宋应星都瘦了一圈,不过他本人倒是乐此不疲,整天忙碌在各种稀奇古怪作物田头,感觉平生所学,远不如在神兵卫几个月的认识,这天民政处几个现代老农通知他,土豆可以收获了,宋应星第一个跑了过来,几个月的的种植观察施肥伺弄,终于可以看到成果了,据说这种粮食一亩地能产出几千斤,他是将信将疑的,虽然对神兵卫崇拜心理,可是这样骇人高产粮食没有亲眼见过,始终不敢肯定,今天终于可以亲眼目睹,亲自参与了,自然比任何人都积极。

    一笼笼已见枯萎的枝蔓,上百名古代农夫在现代人的指挥下,开始挖出埋在地下的根须,一捧捧,一簇簇,一颗颗,都累积着所有人的希望,宋应星亲自参与,每个坑都仔细扒开,深怕遗落了每一颗救命粮食,从第一颗开始,他就觉得这种作物的确分量不轻,一挖就是一窝,比水稻麦子多多了,等到规划中几亩地全部收获完毕,称重计算,一名现代人当众宣布,亩产分别是四千七百斤,五千一百斤,四千六百斤等,平均下来在五千斤上下,本来就很激动的宋应星听罢,竟然一头栽倒,晕了,所有不敢相信的大明农夫在叽叽喳喳中缓过神来,赶紧手忙脚乱抬起宋应星直奔医疗队,医疗队一听是《天工开物》的大作者,立即第一时间进行抢救,陆文夫陈伟峰等也第一时间赶到了医疗队简陋的病房,看着渐渐苏醒过来的宋大科学家,众人总算长输了一口气,暂时的和平时期,要是让这样一位大科学家猝死在这里,可是无比重大的损失,好在医生给他做了全身检查,说主要是营养不良又连日劳累不注意休息引起的,没什么重大疾病,只要增加营养多休息几天就没事,已经在给他挂水补充营养,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下。

    宋应星睁开眼看着满屋子短发现代人关切地眼神,知道自己在神兵卫医院里,身上连着一根透明琉璃一样滴水管子,明白这些神医在给自己医治,自己一头栽倒在地头,很多事慢慢回想起来,嘴里立刻呐呐自语“五千斤,五千斤,这能活多少百姓啊”陆文夫赶忙回应,“宋先生,多休息一阵吧,暂时不用多想,等你身体好了,再思量这些事不迟”宋应星满眼含泪,头努力上下动了动,表示明白几位大人的意思,身体还想强撑着起来,陆文夫陈伟峰赶忙按住了他,说一切有我们呢,你只要好好休息,过几天就接你出去,别的什么也不用想,宋应星这才安心躺着,泪水落下,门口好多来看病的大明官员都感到一个落魄书生,几个神兵卫首领都来探视,如此看重,此人一定不简单,当下留了个心眼,记住了宋应星这个名字,认为以后有机会要好好交接一下,连夹杂其中的皇帝亲信也感到事非一般,马上汇报给了崇祯。

    崇祯皇帝刚派出太监去了解详细情形,就听宫外一阵喧哗,接着看见曹化淳跌跌撞撞气喘吁吁跑了进来,头上带着红绸条,前胸还挂这个红包袱,完全不顾几个阁老坐在一旁,一路走一路喊着“大喜,大喜,天大的喜讯啊,皇上,天大的喜讯!”一进殿不顾头上汗水涔涔,直接跪倒,“大喜啊,天佑我大明,皇上大喜!”崇祯听的分明,肯定出了大好事,不然这老奴不会这么急匆匆跑来,“喜从何来?”所有人都听得出崇祯有些小激动,“皇上,神兵卫所种粮食,名曰土豆,今日已在收获,老奴一直盯着,亩产竟然达五千斤之巨,五千斤啊,皇上!”“你说什么?”“是每亩产出?”崇祯腾的一下站了起来,五千斤?还是亩产?“你,你是在诓骗朕躬?“刘宇亮,薛国观,范复粹听闻此话,也都一个个站了起来,都感觉自己身体在微微颤动,皇帝说是不是在欺骗,直接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老奴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欺君啊,千真万确,亩产五千斤,若有半句假话,老奴愿受五马分尸”泪水汗水合着口水从曹化淳嘴中喷出,整个大殿一下子安静下来,这个消息太过刺激了,大明最好的上等水田每亩水稻产量到不了五百斤,普通水田有个三四百斤都算是高产了,如今神兵卫忽然一下子种出了亩产五千斤的粮食,这意味着什么?从天启年间开始大明就饥荒遍野民生困苦,多少百姓为求一餐而不可得,现在一下子来了个远超过自己想象的产量,能不叫人脑袋宕机吗?听神兵几个首领说过,他们手里有高产作物,可怎么也想象不出竟如此个高产。

    “皇上请看,这就是土豆,也叫马铃薯,耐寒耐旱,一年可三收,不可生食,无论蒸煮炸炒都可以,即可当饭亦可做菜”王承恩赶忙接过红包袱,里面是曹化淳已经洗干净的几十颗土豆,几位大臣立即围上来,一人拿了几颗仔细打量,颜色似姜,形状如拳,这个东西能当饭吃?看起来像是中药块茎,曹化淳说蒸煮炸炒皆可,当真?曹化淳见崇祯和几个阁老都在疑惑,赶忙说道“老奴已然尝过,味微甜,亲眼见神兵卫烧好做菜做饭,绝无虚假,这次老奴带来一车,几位大人不妨拿些回去试试,记住烧好后需剥皮食用“崇祯看他说的真切,知道他说的是事实,就冲这亩产几千斤,就是天大的喜讯,”王伴伴,让御膳房给朕烧一些,朕要尝尝“王承恩还想说什么,看皇帝欣喜的脸色,不忍阻止,即刻叫小太监把土豆送去御膳房,大不了烧好后自己先试试,是否可食,或者有毒。

    三个阁老各自分了一些,准备带回家试吃一下,既然神兵卫诸人都吃过,曹化淳明显也多次吃过,应该没有问题,主要是这产量太吓人了,大明十亩地产出都不如这一亩,要是真的,全国推广开来,那岂不是说大明从此不再有饥荒?况且刚才曹化淳说一年可三熟,奇迹,绝对是奇迹,这神仙手段,真让所有人不得不佩服,要是这些神仙早来几年,大明哪还有造反作乱的流寇?三位阁臣齐齐跪倒,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大明从此可不再担心各地闹粮荒了,所有人都跪下了,好几个都在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朝廷苦啊,多少年就没真的富裕过,如今好了,神兵种出了神物,只要推广开来,再不会为了民不聊生天天担心,崇祯哈哈大笑,眼泪都下来了,"传户部尚书,快传来见朕"。

    半个时辰不到,户部尚书李待问颤颤巍巍快步进入殿堂,一见皇帝就嚎啕大哭,“老臣知道了,老臣知道了,老臣恭喜圣上,恭喜大明得此神物,我大明无忧矣”此时,御膳房已经煮好了一些土豆,端了上来,王承恩曹化淳和几个太监,抢先剥皮食用,一边吃一边点头,曹化淳说的没错,味微甜,几个大臣见状也纷纷拿来食用,果然可以果腹,李待问吃了几个,频频点头,当即要求皇帝准许他们户部牵头,向全国推广,崇祯看了看曹化淳,想知道神兵还有什么消息带来,果然曹化淳说道,此土豆种植,皆有我朝举人宋应星主持,神兵只是指导,除了这土豆,还有高产红薯,玉米大米等物,不过得等秋后收获,而这宋应星因为此亩产远超过大明粮食,被惊得晕厥,老奴已经打听清楚了,这宋应星有个哥哥,也是举人出身现任毫州知州,既是我大明人才,皇上不妨招来详细询问,再做定夺,况老奴临来之时,问过神兵几位伯爷,他们认为宋应星堪当大任,还望皇上及各位大人为大明江山计,破格提拔。

    崇祯点点头,说既是我大明人才,只要一心为大明,朕不吝提拔,让拟旨召见这个宋应星,并让户部派员前去皇庄学习如何种植,刚才他看几个人吃了没问题,也尝了一个土豆,的确可以食用,如此惊人产量,就像户部尚书说的那样,不说每亩五千斤,只要大明能种出一两千斤的产量,就再也不会有饥荒,流寇自然被不战而灭,想前阵子神兵说围而不攻,不被流寇牵着鼻子走,绝对是正确的,大量粮食赈济下去,然后将此物推广,不愁百姓吃饱了还想造反,温水煮青蛙,釜底抽薪,说的就是这个。

    想到此崇祯满心欣喜,几个阁老和户部尚书说的没错,大明从此无忧矣,可缓过神来全力对付东北的建州奴,据说新军也已初具雏形,现在正在招收第二批,据卢象升他们奏折说,神兵训练整天进行,非但纪律严明,所训练之内容也大优于我朝,可以说是人体全面锻炼,加上每天断文识字,可以说这里每一名士兵出来后皆可成为大明带兵将军,虽然至今未用到真枪实弹练习,都是用木枪替代,可神兵教官仍然一丝不苟,每一动作皆异常严格,臣尝感叹,若我大明早日如此严格练兵,即使十万百万建奴又何惧矣。

    神兵就是神仙,每每给朝廷带来惊喜,无论是大得吓人的海鱼,超乎想象的盐矿,出人意料的建筑,各种奇花异果,如今的土豆,还是全民教育,全民雇佣报酬安居乐业,神仙医术,都让所有人觉得真是神仙,比之传说中的更神奇,用点石成金来形容毫不为过,可叹那些满朝腐朽,还在挑三拣四,鸡蛋里挑骨头,你们真要能济世救民,朝廷也不至于过的那么艰难,那么提心吊胆。

    崇祯当即吩咐,宋应星一来马上召见,他得详细询问皇庄和天津的作物情形,几个阁老和大臣也都异常关切,这些可都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朱明天下的稳定,连刚回来的杨嗣昌都一改因战场不利的郁闷和无奈,开始变得积极主动起来,听说神兵第二次招收新兵,他给皇帝上奏折,希望自己去历练一下,就是不能出操,也可以座学堂听课,并带队学习一下神兵的种植技术,会计账本,简体字,印刷术,造纸术,包括其行政架构决策过程等等,其实就是和卢象升他们的想法差不多了,放下官位深入学习神兵的各种先进技术,以为大明所用。

    杨嗣昌几次提出之后,没想到皇帝竟然准了,连同户部工部一干几十人派往皇庄,做了插班生,而刘宇亮也因为三番四次有退下来的意思,皇帝挽留几次之后也准了,赐了很多金银,让他可以从容回家养老,经过几次廷推,次辅薛国观成了新的首辅,意气奋发,皇帝让薛国观坐正主要是因为他对东林党的制衡,不是因为他能力出色,这样一来,刘宇亮退休,范复粹也在要求退休,洪承畴刚出京,杨嗣昌去管天津和皇庄,卢象升暂时不愿意入阁,内阁一下子变得空空落落,急需补充,朝廷百官都在积极争取,包括东林党,都在暗里活动,江南复社的运作,前首辅周延儒的复出,已经开始成为皇帝案头的选择之一。

    宋应星病体恢复后,立即奉旨进京,作为没有考取进士的古代士子,本来这辈子都没有面圣的机会,所谓时也运也,因为神兵看中,主持各种作物种植,加上自己好学有底子,钻研各种现代科学,最主要是土豆种植的成功,被皇帝注意到,以一介草民身份从容应对内阁和皇帝的各种问题,从简化字,现代记账法,半机械化作业,科学播种,积肥,施肥,灌溉,到收成,食用,如何推广,包括玉米,大豆,红薯,水稻的长势,预估产量等等,对答如流,崇祯很满意,觉得神兵没有看错,自己又得了一个民生方面的人才,又问了几个家中几口人,还有谁能出来为朝廷效力等问题,感叹要是早些发现这样的人才,说不定大明不会那么饥荒遍野,死人无数,当即封宋应星为户部及工部员外郎,从五品官阶,主导高产作物的推广,先从京畿一带开始,然后慢慢向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推进,争取用两年时间,将北方的饥荒消灭,又鉴于宋应星的特殊功劳,特简拔其兄毫州知州宋应升为应天知府,主管南直隶的安定,配合好钦差洪承畴的赈灾,一时间宋家兄弟同获朝廷殊荣,一门显贵成为街头巷尾的美谈,也更加坚定了一批在观望官员的决心,觉得一定要挤进神兵圈子,以后才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这从客观上瓦解了一部分守旧顽固势力,也使得东林党内部开始产生分歧,其中主要由象吴伟业史可法侯恂等一批正在和神兵打交道的官员思想变化为主导,他们切身体会,感觉到这些后世神兵的确拥有无与伦比的实力,无论做事做人都比自己多年习惯先进太多,尤其少理论而多实践,每每挽狂澜于既倒,各种神迹奇事不一而足,远远超出自己认知,已经开始怀疑自己平生所学是否太狭隘了,自汉武独尊儒术以来,诸子百家学说日渐式微,是否真的正确?从自己观察来看,神兵所做所为,都暗合墨家科学,儒家人文,道家天命,兵家战略,法家制度,农家济民,纵横家韬略,包括佛家慈悲等等,完全是集诸子百家之大成,而非侧重某一家学说,从结果来看,比之本朝只重儒家明显更胜百倍,那些书生要挑毛病还真无从入手,儒家再骄横,也不敢一概否定其它,况且事实摆在眼前,人家做的比正统儒家好千万倍啊。

    这几个被影响到的东林党大员,时不时会写书信给好友,畅说自己的认识,自然也就影响到了一批读书人,虽然现在朝内物议汹汹,大有赶走神兵恢复祖制的气势,但真要让这些人来当家作主,不用说,大明只会重回困苦,民乱四起,边境告急,想必这一点连一向缺乏主见的皇帝都清楚,所以才会不闻不问,放手让神兵主导,内阁也由原来的疑惑观望不认可,转为支持协助,可以肯定的是,无论百官如何发难,神兵卫是绝不会裹足不前的,只会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到大明的方方面面,说实话象卢象升等人已经连头发都剃了,写字也开始多用简体字,并使用句逗,不用想,用不了多长时间,他们一批人都会成为神兵最大的支持者,甚至包括皇家勋贵那些正在学习的后代。

    亩产五千斤的粮食很快传遍了朝野,又成了众多神迹的佐证,绝大多数官员不是不信就是将信将疑,自盘古开天以来就没听说过如此吓人产量的作物,于是带着怀疑纷纷前往皇庄一探究竟,看看是不是真有其事,结果自然是轰动一时,一万多亩地的土豆正在收获,随便哪个地里产出都达到三四千斤以上,可以看到皇庄周围租种土地的农户,供土豆烧香膜拜,显然他们都被如此高产作物吓傻了,田间地头三三两两站满了各路官员和百姓,几乎所有来这里的官员都蹭了一顿土豆餐,眼见为实,事实胜于雄辩,一向自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诸多东林党官员也无话可说,光靠嘴皮子没用啊,有本事你来种出几千斤粮食来,连杨嗣昌和李待问这样的朝廷一二品官员,都不顾身份不顾泥土,兴奋地亲自下田详查,好几个西北出身的官员直接在嚎啕大哭,要是早一些种植这些作物,西北要少饿死多少人啊,他们是真的感同身受,完全不顾身份体面,完全是真情流露。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xs.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近更新 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神话之后 仙人消失之后 彼岸之主 五仙门 叩问仙道 修真高手的田园生活 玄鉴仙族 阵问长生 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魔门败类 我在凡人科学修仙 山河志异 武圣! 盖世双谐 修仙琐录 过河卒 剑啸灵霄 志怪书 托身白刃里,浪迹红尘中
最多阅读 大夏文圣 剑来 异香 洪荒之青虚 仙逆 志怪书 不朽凡人 冰河洗剑录 聊斋大圣人 我师叔是林正英 武圣! 修仙从摆地摊开始 修真门派掌门路 修炼9999级了老祖才100级 玄鉴仙族 我为纣王之傲啸封神 蛆蝇尸海剑 过河卒 仙宫 剑啸灵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