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六十八章 方方面面(第 1/ 页)

    资金充足,人员齐备,学校开学,富贵人家子弟,贫穷民工子弟几千人,分成好几个班,师资绝对够,教育处的不说,光军队所有人都有资格为古代人授课,隔着四百年的知识,这群古代人比现代小学生都不如,原则上谁都可以让他们学上一辈子的,先从最基本的拼音学起,等到他们全掌握现代知识,估计所有穿越者都去见马克思了,以前只有做学生的份,如今摇身一变也可以为人师表了,神兵卫喜气洋洋,每个人走路都忽然变得规规矩矩了,现在都是老师了,得有个老师的摸样不是。

    港口在几千民工和机械的赶工下,已经初具规模,当然和现代码头相比,这不过是个民间造船作坊,可在大明那是可望不可及的庞大,十几艘百吨排水量的水泥船造好了,动力将用换下来的军车柴油发动机,稍加改装,装在船上很实用,这个是商贸的同志要求造的,用于内河航运,光靠陆地运输成本太高,有了这一批钢骨水泥船,黄河上运输物资就方便多了,以后还会继续建造,因为以后不光是黄河,还有长江水系,只是现在还鞭长莫及而已,需要的量很大,当然几千吨排水量的大船暂时造不了,千吨以内的已经可以试试了,图纸都是现成的,从现代船舶爱好者电脑里翻出来的。

    造什么样的海船有过争论,汪大元他们认为既然要造就直接上钢铁,跳过木制时代,只要造一两艏,可以说全球无敌,再说秦岭基地有大量钢铁,物尽其用,不能被民用挤兑完才想起海权,范小武他们认为还是从木制风帆船开始,柴油机蒸汽机研制都需要时间,钢铁大船缺乏各种机械仪器,费时费力不说,时间长了会严重影响海洋贸易和天津的防卫,还是从头做起好,一步一步来才稳妥。

    两帮人争得不可开交,各不相让,几千穿越者,那么多现成的材料,为什么不一步到位呢,至少也得造出一两艘甲午时期那种炮舰来,焊接技术不过关,可以考虑部分采用榫卯结构,分体建造技术等等,范小武等则认为我国郑和时代的戎克船很实用,只要装上几门现代火炮,就是威力巨大的战舰,至于钢铁战舰现阶段技术是有,造船所需机械材料不足,不如先仿制几艘戎克船,过几年造出龙门吊再考虑炮舰不迟,否则光靠人力太费时费力,基地几个领导充分了解对比了各种船只的优劣建造难度,认为现阶段不是以建造战舰为主,而是建造武装商船更实用,可以中和双方的意见,主体木结构,材料充足,动力采用机械制造处研制出来的蒸汽轮机,辅助动力用风帆,关键部位用钢铁结构,部分船身也可使用包铁皮的方式,火炮使用105毫米榴弹炮,这东西秦岭基地仓库里还有被淘汰下来的几十门,别堆那浪费了,正好拿来直接安装上船,每艘船两门足够,外加两门75小姐,这样工作量不大,造船速度提升,防护能力加强,至少在这个时代是无人可敌,估计几十年内西洋仿造不出,缺点是始终没有全钢铁战舰耐操,碰到大量战舰围攻的话,很容易出现伤亡,不过这是暂时的,只要采矿炼钢和机械制造处给力,造出柴油机,龙门吊,解决各种切割焊接工艺,钢铁战舰的制造只是时间问题。

    至于用什么船型,这个大家意见比较一致,盖伦船和戎克船两种,我国戎克船平稳适合装载货物,西洋盖伦船速度灵活,两种船不求体积巨大,千吨左右,加上现代火炮等装备,足以应付海盗,小股西洋舰队,建造数量也不需要很多,有个几十艘可以了,剩下大量资源用于近代炮舰的研发,通过和秦岭基地数次沟通协商,终于决定开始建造,从大明收刮来的大量木匠铁匠加上部分现代器械,几个干船坞开始忙碌起来,初步估计第一艘船只下水需要近一年的时间,不是木材不够,而是很多钢铁构件需要从陕西人力运过来,加大了难度,这是没办法的,如果不使用钢铁构件,面对大航海时代几千吨级的西洋战列舰,损失会很大,所以宁可放慢速度,也要提高防护水平结构质量,以免出现不可接受的损失。

    两个基地压力最大的不是各类工厂,农场,养殖场,制造处,而是卫生处,人手太缺乏了,专业性太强,不是一时半会能学会的,红娘子带来未能进入新兵营的女子都被卫生处招募了,加上从各地流民中选出来做事比较精细稳妥的,仍然远远不够,一是古代人自身防护意识卫生观念太差,二是末世疫病流行,三是面对现代机械等缺乏安全意识,伤亡疫病数量很大,短时间内无法扭转,因此培养医护人员任务繁重,工作量巨大,整个基地都在抽调人员帮忙,无论如何,保证穿越者安全健康是第一位,保证流民的平安健康更是不可草率,临时医疗场所越建越大,那些流民从原来的观望,渐渐有了模糊的健康愿望,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在排队检查,反正各种毛病都有,大到癌症,重伤等重症,小到跌伤寒热等轻症,以前没人当回事,也请不起郎中,现在手里有了些钱,这里神医名头传扬,古代又是孝字当先,自然引来很多为家人为自己保命的需求,当然里面查出了一些鼠疫天花病人,还有伤寒坏血病疟疾霍乱等等,就是个各种疾病大杂烩,除了对查出人口地区消毒隔离外,还得尽心诊治病例,力求减少传播死亡,所以卫生处是所有单位最繁忙,最幸苦的存在,所有的资源都向这里倾斜,即使是军队里好战分子也没任何怨言,这里每天都要面对生离死别,不是一场残酷战争短时期难受那么简单,占用资源人员很大,是穿越者来大明后始料不及的,白手起家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相对而言新兵营的建设就比较简单,除了地方大,其他都比较简陋,秦岭那边直接用集装箱当营地,天津没这个条件,自然是就地取材,建起了很多木板房,两地都没有通电,还是用古代的蜡烛照明,主要是人员多面积大,发电量不足,必须优先供应生产建设部门,因此安排新兵白天训练,晚上学习文化,军训当然很艰难,比不了现代人,所有人几乎都是文盲,左右分不清是正常的,只能在每个人的左臂左腿上系上白布条,现代人一个月就能完成的队列,大明新兵需要三个月时间,还不能让人满意,没办法,古代人认识水平在那,当初决定三年的训练期就是考虑到了他们的接受程度,现代新兵训练一年基本完成,两年已经是老兵了,在大明一切都必须从最差最慢来考量,三年时间是非常合理的,加上扫盲,标准是三年能认识两千个汉字就算是成功,平均每天需要认识两个新字,很多红军时代扫盲的经验被重新应用,比如在前面新兵背上贴上几个字,小黑板,小本本,沙地上写字,用水在木板石板上写字等等,都收到了一定效果,很快就在新军营里普及开来,新兵的学习热情丝毫不亚于当年红军,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原因很简单,封建时代读书写字那是上等人才有的机会,平头百姓根本没那个资格,所以知道神兵叫他们学文断字自然很配合,认为是前世修来的福分,每个人都很珍惜,即使再怎么难以理解,也没人敢和现代教员对着干,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根深蒂固,对每个神兵都是崇拜的五体投地。

    扫盲教育也带来很多大明官员不理解,论语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直都是文人耳熟能详的,读书上进应该是少数人的特权,神兵卫竟然让几万大头兵学习,匪夷所思,好多人明里暗里提出来,问为什么?陈伟峰孔丘和教育处的早就准备好了强词夺理,说孔子乃说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故意钻古人没有标点符号断句的空子,有人问起就如此回答,然后岔到别的问题去,开始那些文化人还觉得有一定道理,后来渐渐觉得是神兵故意在曲解圣人,毕竟论语泰伯篇并非这一句话,把全文联系起来不难看出圣人是认为愚民才对,不过现代人对于他们抬杠毫不理会,不是说格物致知需要认识文字,就是说军队行动命令必须认字,然后就王顾左右而言他,反正一句话,随你们怎么看,神兵卫的新军必须认字,谁也阻拦不了。一次两次几次一来,所有大明官员都明白了,想在神兵卫混,就得识字,不跟你来子曰圣云那一套,更有甚者,被问急了,有些神兵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把孔老二骂了个狗血喷头,说他毒害华夏千年,以至于人分等级,科技落后,思维禁锢,狂妄自大等等,搞得这群圣人门生一脸苍白生无可恋,恨不得拔刀相向,舍此身为天下除妖孽,只是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徒叹奈何。

    武将和当兵的不这么看,他们没什么条条框框,没有固有思维束缚,反而越加尊敬所有教官,训练学习虽然幸苦,可每天三顿管饱,时不时来点荤腥,这种神仙日子出娘胎就没有过,大明将军待遇不过如此,所以在他们心目中除了爹娘,就是这些神仙,但凡看到哪个酸臭文人缠住教官,马上会一拥而上,有理无理先推到一边再说,谁敢对教官无礼,那就是和整个新军过不去,就是挖他家祖坟,所以好几次面对大明文人胡搅蛮缠,都是新军大头兵解的围,慢慢的,现代人和这些五大三粗的明人开始有了亲朋般的友谊,这对以后对大明社会的改造有极大的帮助,临管会对此很满意,这些新兵就是种子,是大明以后的希望。

    也有些不识抬举的官员偷偷给朝廷给皇帝上折子,说他们败坏圣人教诲,教的都是离经叛道的东西,要求皇帝出面拨乱反正,否则必然颠倒纲常,乱了法度云云,可惜此时的皇帝已经基本看清了士绅真面目,经过和神兵首领交谈,对各种事实的应证,对以前所学有所怀疑了,听不进看不进居高临下的指责,当看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断句时竟然哈哈大笑,拍案叫绝,这些神兵果然天纵之才,连圣人圣言都可以反过来解释,也可以这样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是另外一种意思,还无法反驳,千百年传下来就没句逗,怎么说都对,比满朝迂腐有趣有用得多了,心中反而更增加了对神兵卫的向往,就连张皇后周皇后等后宫嫔妃听说了,也都眼前一亮,有种顿开茅塞的感觉,觉得千百年来读死书还不如这一句来的干脆利落,还添加了一句,说她们不信圣人不愿意全民读书,全民识字这不就是王道乐土吗,人人知书达理,圣人只会乐见其成,而不会是大逆不道云云,崇祯也毫无语言反驳,觉得没什么不对,于是这些告发的奏折就都躺在角落里装灰尘去了。

    卢象升曹变蛟这些武将按神兵的要求不需要天天出操,可他们坚持要和新兵一起训练,一是他们本身体力充足,二是他们想从最基本开始体验现代新军训练的不同之处,所以他们是最积极的,比曹化淳高企潜张之及史可法他们幸苦多了,史可法等人文弱,不适合高强度训练,神兵卫只要求他们适时参加,大部分时间都在学堂,和太子废唐王各藩王官僚子嗣一起学习现代知识,当然疑问很多很多,有空就会缠住教官,现代人被问得昏头脑涨,只能轮番上阵相互轮换,否则别想有休息时间,一些问题容易回答,比如后世为何文字简化?当然是为了书写方便容易记忆,利于规模化学习,有些问题就很难回答,比如数学公式中的蝌蚪文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和拼音一样?又读法不同?回答起来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还不一定能说清楚,面对一大群求知欲望强烈的古人,现代人感到力不从心,筋疲力尽,即使丢给他们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也只会增加更多的问题,咳,谁说的只要推翻封建统治就可以改天换日,从此凤凰涅槃?民智未开,你来教教这些古代人试试,不把你累的生无可恋,一头撞死就算是祖上积德了。那绝不是什么一般的民智未开的问题,而是提升二维文明到三维的地狱难度,估计一辈子都不能让他们完全理解,可见那些写书的有多无知,比闭门造车都要荒唐。

    小学生的常识课上说人是猿猴变得,在古代就是捅了马蜂窝,盘古开天,女娲造人那都是天经地义的事,现在说猴子才是祖先,谁接受得了?讨巧的是,自古以来尊师重教就是中华民族美德,上课的时候死记硬背可以,却不象欧美那样可以反驳老师,所以课堂上静悄悄,一下课则沸反盈天,追着老师问,现代教官也知趣,下课后一般直接开溜,否则被围住这一天那就甭想吃饭睡觉,这样的事天天在发生,搞得教育处的几个来时信心满满目空一切的老师,开始怀疑人生了,有几个已经打报告说自己能力有限,希望组织把他们调离,即使安排去工地开铲车也比这里强,面对一群思想顽固,愚昧落后的古人,他们想举手投降,再这样下去,古人没疯他们自己先疯了云云,可惜临管会不准,你们教育处的不去,难道叫搞民政的,搞工程的去上课?专业不对口啊,不过为了安慰这些担惊受怕的教育工作者,还是安排了很多军队里能说会道的去临时充数,反正每一个现代人都可以做古代人的老师,去分担一下他们的压力绝对可行,这一招算是勉强稳住了学校的日常,因为每个现代人初做老师总会热情百倍,口吐芬芳,极力表现自己,被各种幼稚问题围攻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尤其是那些平日里就是话痨的,更是找到了用武之地,所以皇庄也好,秦岭也好,若选宣传鼓动说书律师什么的,不用选,只要看谁呆在学校时间长的就可以了,能在这种地方如鱼得水的,不用说一定是能把死人说活的人才。

    商贸的架构基本建立,周原和郭英功不可没,规范财税制度,理清购销渠道,加强预决算管理,监督资金流向,建立台账制度,责任到人,短时间内立竿见影,京城的淘宝楼和天津这边,营业额一天比一天高,肥皂等日用品也开始慢慢被古代人接受,没钱任何东西都是奢侈品,有钱吃饱喝足,温饱问题解决之后肯定会考虑个人卫生家人健康添衣换家档这些,所以一些现代用品总算有了些销路,不像以前那样,绝大多数古代人只看不买,现在已经有少数人开始零零碎碎的购买日用品,这是好事,万事开头难,只要有人接受,就会一传十十传百,慢慢潜移默化,改变古代人的生活习惯。

    招商引资也在紧锣密鼓中进行,天津和皇庄那么多人口,已经吸引了附近小商小贩,每天清晨总有一批肩挑手扛的商贩按时前来,为了方便统一管理,周原和郭英特意制定了一块区域,还让工程队建造了几排简易棚屋,作为自由市场的底子,所有商贩无需缴税交房租都可以无偿入驻合法交易,主要是考虑的这个时代百姓困苦,小生意能糊口就不错了,那点小钱征上来都没意义,不如还人做到底,一切免了,只求扩大影响,方便民工生活,为以后真正的招商引资起个宣传示范作用,当然市场管理人员是要配备的,就像现代的城管,都是由民工中选拔出来老实本分的充当,制止各种恶性竞争,欺行霸市,小偷小摸,以及各种突发治安事件,由秦岭警务处派的两个同志负责管理,算是形成初步规模,而且有扩大的迹象,据杨廷麟说比之原来府城县城的市场都大而且规范,颇有熙熙攘攘的盛世景象,认为大明要是各州府县都能做到这样,那天下一定太平,百姓一定安居乐业,这些他都详细写在奏折里,字里行间对神兵对待劳苦百姓的举措赞不绝口。

    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更大的工程是吸引大明富商前来投资,几排木制二层楼早已经造好,里外粉刷,水泥铺地,室内木板地面,单独厕所,水塔冲洗,玻璃窗,木制桌椅板凳,后院仓库,包括停马车的停车场,一切都显得高贵典雅,大气滂沱,当然这是在古人眼里,在现代人眼里,这就是城乡结合部的民工住宅,受条件限制,只能尽量用现有材料做好,只要被古人接受,就是成功,带着大明官员走马观花,一个个都赞叹不已,短短时间,这批神仙就平地起高楼,换在自己任上,要想如此规模旧貌换新颜,得等到猴年马月,足见神兵神迹名不虚传。

    他们回去后所见所闻一说,整个京城商户闻风而动,都来打探,税率十取一,不贵,先是十几个原来就来不及赶工的成衣铺搬了进来,接着染坊布匹商跟进,再接着米商盐商跟来,连古董商也来凑热闹,原因是这些神兵米面盐糖等不稀罕,可随便哪个朝代的锅碗瓢盆都抢着要,即使是大明司空见怪的瓷器等也是抢手货,所以好多古董商索性搬来这里坐地行商,一下子带动很多行业租去了大半门面,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市场,比之京城零散店面热闹多了,甚至在油灯火把的照耀下,很多商户做起了夜市,这在大明是绝无仅有的,都是拜神兵地界法规严整,治安良好,没人敢作奸犯科所赐,惹得一众大明士绅感慨万千,都说中兴大明,太平盛世,现在除了这里,一切红红火火,日新月异,哪还能找到第二个地方啊,就连几个总爱挑刺找茬的老学究,也是心悦诚服,平日里看不惯他们一举一动,可他们做事如此规范,如此条理分明,公平公正,还真不是大明官府士绅能做到的,至少十几年内都做不到,问了好几个商户,对税收也好,治安管理也好,毫无意见,都认为是应该的,这和他们原先那种与民争利的概念完全颠倒,以至于有些官员开始对以前先入为主的说法开始怀疑了,比如史可法杨廷麟等人,这也是必然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有了现实对比才会有真知实学,而他们也都把所见所闻写在了奏折里,以供皇帝参考,皇帝则是把曹化淳高企潜等人的奏折和他们的一起来看,越看越觉得有道理,越觉得自己以前被蒙蔽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xs.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近更新 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神话之后 仙人消失之后 彼岸之主 五仙门 叩问仙道 修真高手的田园生活 玄鉴仙族 阵问长生 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魔门败类 我在凡人科学修仙 山河志异 武圣! 盖世双谐 修仙琐录 过河卒 剑啸灵霄 志怪书 托身白刃里,浪迹红尘中
最多阅读 大夏文圣 剑来 异香 洪荒之青虚 仙逆 志怪书 不朽凡人 冰河洗剑录 聊斋大圣人 我师叔是林正英 武圣! 修仙从摆地摊开始 修真门派掌门路 修炼9999级了老祖才100级 玄鉴仙族 我为纣王之傲啸封神 蛆蝇尸海剑 过河卒 仙宫 剑啸灵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