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六十六章 杨嗣昌受命剿寇(第 1/2 页)

    大殿内啰啰嗦嗦近一个时辰,大意就是如今国库有钱,各路朝廷大军枕戈待旦,建奴一时无法再入寇,正好乘此时机一举剿灭之,请皇帝下旨,用洪承畴也好杨嗣昌也好,必能凯歌高奏,绝对好过丧师失地,步步退却的法子,高师成索性一言不发,崇祯则被搞得昏头胀脑,挥了挥手让刘宇亮高师成薛国观陈新甲留下,其余的先回去吧,等内阁商量好再说。

    十几个官员一出殿门,崇祯立即问道“高卿家一言不发,是觉得反对四面围剿之策乎?”“然也,靡费太多,朝廷负担太重,况流寇惯于声东击西四处流窜,稍有不慎,即会让其突出重围,致使官军前功尽弃,十余年来屡剿屡起,皆是如此,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始终未能尽功,唯有加强赈济,加强城防,纷化瓦解,不使其获得立足之本方能一劳永逸。”崇祯觉得有理,洪承畴的奏章昨天已经看过,大意也是如此,只不过没有坚壁清野,退守大城池的说法,孙传庭则完全赞成神兵卫主张,他认为朝廷不必急于一时,现在新军初编,各地军队急需补充,应该养精蓄锐,待新军练成虽十万百万流寇亦无惧,而杨嗣昌的奏折认为可调陕西山西河南等地驻军,乘建奴无法入寇时机,迅速剿灭流寇。

    “那有谁领兵前往呢”崇祯问刘宇亮他们,刘宇亮认为让洪承畴总督各路兵马,薛国观则推荐杨嗣昌督师,陈新甲认为两个各管一路,齐头并进高师成则认为让洪承畴进京,由孙传庭指挥即可,崇祯说明日朝会再商量吧,他是真的拿不定主意,优柔寡断急躁的心理决定了他的处事风格,然后他让高师成留下,余人先退出,殿内只剩下崇祯高师成和王承恩三人,崇祯终于有机会问成国公的事了,说卿的信中说成国公历史中不光彩,是何说法,高师成说这会牵扯到太多惊天秘密,怕皇帝接受不了,还是不说为好,崇祯思考了一下,说他有心理准备,即使是大逆不道之事但说无妨,朕绝不怪罪。

    高师成见他态度坚决,于是也不隐瞒,将甲申巨变,皇帝托孤,成国公率许多勋贵开门纳降一一道来,一旁的王承恩几次欲阻止,都被皇帝制止了,几年之后李自成携百万流寇攻陷北京,朝廷百官延误南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一段悲壮历史,娓娓道来,听得崇祯脸色由红变白,几乎晕倒,朕竟然是亡国之之君,众多朝臣竟然弃君父于不顾,投降了流寇,还把太子交出,他无论如何接受不了,沉默半响,崇祯问道“此事神兵卫七千余人皆知否?”高师成点了点头“都知晓,故那天一听是成国公家人闹事,就毫不留情痛下杀手,不过有一点请陛下放心,甲申之事绝不会再发生,比如贾庄建奴之围,按青史上卢督师已然壮烈殉国,如今不还在吗,建奴左右两路夹击,数万关宁军不敌四散,建奴遂于临清渡过黄河包围济南,三月后屠济南城几十万百姓,杀德王和奉国将军等,虏大量资材人口北返,现也被我等阻止了,历史已然改变,故只要我等待新军练成,必保大明江山无虞,还请陛下不必过滤”崇祯脸色苍白勉强点头说道“朕知道了,自作孽不可活”

    崇祯头上汗水淋淋,王承恩赶紧用毛巾擦拭,并说“南洋伯,皇帝累了,今天不如就到这,请先回去休息吧”他刚才在旁边听的真切,如此惊天动地,王朝覆灭,谁不胆战心惊?再说下去恐怕要出人命,高师成也清楚这颗重磅炸弹的威力,很可能几天甚至几个月几年都消化不了,只是这事早晚都要让皇帝知道,不经过痛定思痛,一直被朝廷迂腐牵着鼻子走,大明改造难上加难,保不定所有穿越者就会失去信心,放弃努力,任其自生自灭。

    崇祯真的被高师成吓着了,短短几年之后大明就亡了,谁能接受得了?高师成告退之后,崇祯久久无语,一直都有心理准备,可事到临头还是被震得呆若木鸡,王承恩急得六神无主,叫来几个太医和小太监搀扶着皇帝回寝宫,崇祯心有不甘啊,自己一心为江山社稷,最后竟落得亡国灭种的结局,老天真要这样对他?不服啊,整整一夜他都没睡着,翻来覆去,内心逆反心理上来了,不是不信高师成的话,而是不相信自己和那么多朝廷官员就灭不了流寇,收复不了辽东,国家养士几百年,难道如此不堪重用?如今形势好转,无论如何也要赌一次,看看自己和百官是不是真的都是亡国之人,当然成国公统领京营就算了,不抄家灭族已经很客气了,京营由王承恩去管着吧,裁撤老弱,反正都是样子货,能减少些开支最好,只等城外新军练成。他思考了一夜,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做出了赌一把的决定。

    第二天早朝,崇祯顶着黑眼圈,战战兢兢上得朝来,百官三呼毕,户部左侍郎王正志先出班说西北宜早做决断,不可因他人延误,否则必天下大乱,明显映射神兵卫的温水煮青蛙策略,紧接着御史曹溶,兵部右侍郎李化熙等人纷纷出班,说神兵卫及孙传庭曹化淳等误国误民,不若将其裁撤罢官,以正朝纲,昨天御前奏对的情形大家都知道了,义愤填膺,竟然敢说百官百无一用,是可忍熟不可忍,今天一上来,满朝文武火力全开,矛头直对神兵卫和几个亲近大臣,这样的朝议汹汹,连刘宇亮薛国观等人都不敢出头,深怕引火烧身,成国公领着一帮勋贵更是火上浇油,说这些外来妖魔一日不除则国无一日安宁,逼着皇帝下决心除奸佞保社稷,一副忠肝义胆的摸样,崇祯则和往常大不一样,一言不发,甚至连眼皮都没抬,他思考了一夜,知道下面都是亡国之臣,对他们的攻讦毫无反应,越看越象是小丑跳梁,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得为自己赌一把,即使知道自己是亡国之之君,他也要赌一把,大不了将大明江山托付给现在皇庄新军营的太子,等下面吵了一个多时辰后,崇祯命王承恩直接宣旨,任命杨嗣昌为武英殿大学士,赐尚方剑,即日总督五省军马剿灭张献忠马守应罗汝才李自成等流寇,免去孙传庭陕西巡抚一职,让他在家闭门思过,升洪承畴为东阁大学士,进内阁,命天津关宁军除被遴选入新军将士外所有人即刻回防,高墙壁垒,严防建奴乘机入寇云云。

    一众吵闹不休的官员都被这道圣旨给搞蒙了,杨嗣昌总督剿寇这能理解,洪承畴入阁也可接受,孙传庭罢官理所应当,这数万关宁军不去攻打神兵卫却被遣回驻地算几个意思?他们哪知道崇祯根本就没把百官的主张当回事,他只是想证明大明还有能力安邦定国,他绝不会做亡国之之君,没有神兵卫帮助官军一样能平天下而已,至于赶走后世神兵,收缴一切他想都没想过,那是最后的屏障,谁都别想打主意!

    天津的杨嗣昌也没想到自己会统领大军剿寇,他发出奏章之后就后悔了,那么些日子和神兵卫打交道,耳闻目濡,已经发现自己四正六隅方案的缺点,国家财政充足,自然可行,国家入不敷出,这个方案就难免漏洞百出,尤其那些骄兵悍将,没有钱根本调不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奏折已发出再追回,未免自打耳光,说不定引起皇帝愤怒,只好听之任之,希望皇帝能听从神兵卫建议,只要新军练成,扫平六合八荒自然水到渠成,他也不知道崇祯被高师成一席末日景象给搞逆反了,等到接到圣旨,才知道事情大发了,认为必定是朝廷百官逼着皇帝做下的决断,所谓众怒难犯,覆水难收,这次自己督师剿寇恐怕凶多吉少,当即要求辞去总督一职,推荐卢象升洪承畴接任,一天后圣旨来了,就定你了,你敢抗旨吗?另外再给你一百五十万两银子,京营人马两千,天津天雄军两千,见旨即刻起身,不得延误云云,把个杨嗣昌唬得一愣一愣的,皇帝必然被朝廷诸公逼急了,去得去不去也得去,君命不可违,还是老实出发吧。

    神兵卫陈伟峰陆文夫等和秦岭韩冰唐胜军等一听到崇祯还是走老路,就明白皇帝是不认命,倔强的性格注定他要放手一搏,刚愎自用的性格要改很难,就算是明知前面是陷阱也要跳,算了,随他去吧,不碰得头破血流他不会痛下决心革新图强,好在孙传庭没有像历史上那样被逮捕入狱,对神兵卫的防范也解除了,好事!反正有他们这些穿越者在呢,无所谓,只要不让张献忠屠川,不让李自成进京就可以,随他们去折腾吧,这段时间也正好让大家静下心来打造好两个基地,把自己先建设好才是硬道理。

    远在陕西的孙传庭接到罢官的旨意,没那么失望,知道皇帝怪他没有看好张献忠等人,都是贺人龙等人失察所致,千叮咛万嘱咐就是不当回事,现在反了,主张安抚的熊文灿倒霉,他这个陕西巡抚也跟着受累,只是朝廷没用神兵卫主张,而是派杨嗣昌来就有些奇怪,难道皇帝觉得国库充盈了?还是认为流寇像以前一样不堪一击?他和洪承畴都清楚,流寇的死灰复燃,不是军事问题,是西北天灾人祸百姓走投无路的问题,朝廷得用银子慢慢抚恤才能最终平定,如今又来大动干戈,是福是祸天知道,也好,现在无官一身轻,可以有大把时间泡在秦岭基地,看那个图书馆藏书如此之多,好好研读一下,这些被当世大儒认为弯门斜道的书籍,以前没时间看也不敢看,现在正好空闲,不妨翻翻。

    半路上的洪承畴也奇怪,原来以为自己要返回主持剿寇,哪知道皇帝升了他做阁臣,不让他回西安,派了杨嗣昌来,虽然位及人臣是他梦寐以求的,可在这当口入阁就有些舍本逐末了,杨嗣昌书生一个,真刀真枪去和流寇干,不是做篇锦绣文章那么容易,尤其面对游击专家张献忠李自成这样的积年老匪,光靠书本上的东西,绝对会吃亏,不知道皇帝怎么想的,他想上折子自荐,没想到皇帝圣旨又来催他进京,只好作罢,回京再当面问个明白吧。

    -->>(第 1/2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神话之后 仙人消失之后 彼岸之主 五仙门 叩问仙道 修真高手的田园生活 玄鉴仙族 阵问长生 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魔门败类 我在凡人科学修仙 山河志异 武圣! 盖世双谐 修仙琐录 过河卒 剑啸灵霄 志怪书 托身白刃里,浪迹红尘中
最多阅读 大夏文圣 剑来 异香 洪荒之青虚 仙逆 志怪书 不朽凡人 冰河洗剑录 聊斋大圣人 我师叔是林正英 武圣! 修仙从摆地摊开始 修真门派掌门路 修炼9999级了老祖才100级 玄鉴仙族 我为纣王之傲啸封神 蛆蝇尸海剑 过河卒 仙宫 剑啸灵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