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三十七章 天津三(第 1/2 页)

    连着几天的召见,卢象升刘宇亮张之极杜勋把自己见到听到的几乎全给皇上说了,只是崇祯同样的问题反复问,这也是疑心病重,被百官欺蒙的后遗症,一个小关节需要多次解释,直到崇祯真明白了才罢休,不过对于做臣子的来说,是皇帝恩宠的信号,所以没有人会觉得心烦,反而每个人喜气洋洋,皇帝新兴致勃勃,连带着整个后宫也喜气洋洋,几个皇子也时时找各种稀奇古怪的理由进来探头探脑,亏了崇祯这几天容光焕发,否则按照平时的道貌岸然,几个皇子肯定讨不了好。

    杨嗣昌高起潜的奏折隔天就来,先遣团在天津的一举一动事无巨细几乎全汇报上来,流民被收拢是好事,百官为了博清名要求朝廷救济灾民的奏折有一摞,如今神兵既然需要他们那就让他们去吧,也好减轻一点心病,几天来这些神兵只是在搞土木工程,并未威胁天津,这才是最好的消息,只要不进攻城池,那他崇祯就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马上刘宇亮他们就会前往天津商谈,只要不出什么大的意外,应该能达成协议,至于关宁军主力是否回防,崇祯还有些犹豫,防人之心不可无,先让他们在那守一阵子,等首辅和他们谈妥了再撤也不迟,张之极几次要求派些京营将士前去,都被崇祯推脱了,他是明白这位国公的小心思的,几千京营虽然不多,可必然是京营中的精锐,加上他宝贝儿子张世泽一定是看上了神兵的新军,他如果把京营精锐调去天津,那京城可就真的没有能战之兵了,万一风起云涌,总不至于让他这个皇帝跑去天津吧,说实话这几天君臣对答,崇祯自己都想去天津看看,各种与大明士绅不同之处已经勾起了他的浓厚兴趣,只是碍于面子,没提出来而已。

    后宫也在议论纷纷,不过不敢过于明显,每个人对与自己截然不同的现象都有天生的好奇,传说年年有,但今年的大不同,都有证据,那些平生未见的水果,化妆品,物件每一样都透出神奇,要想堵住所有人的嘴,那是不可能的,连好多太监自从换上了杜勋卖给他们的尿不湿,都有种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心向往之的举动,大凡只要讲到天津,卢象升等,都会竖起耳朵全神贯注,当然这些太监都是在给自己主子四处打听,有后宫的嫔妃,也有各位皇子,其中太子朱慈烺今年已经十一岁,内忧外患使得他比同龄人早熟一点,今年父皇赏赐的新奇东西,同样引起了他的兴趣,又听到两次大捷神兵的一星半点传说,立即勾起了孩子天生的追根问底,从父皇那问不出什么,他就找去过前线的翰林院侍读学士吴伟业问,吴伟业也很左右为难,自从他宣旨封赏回来,整个翰林院就把他当成了怪人,不能怪这些同僚,主要是吴伟业回来后,几天来的神兵影像,神车壮观无敌的场面深深刻画在脑子里,无时无刻不在反复播放,搞得他整天魂不守舍的样子,和以前大相径庭,让旁人看来,这位榜眼像是受了莫大的刺激,事实也的确是如此。

    今天太子又差心腹太监来找吴伟业,说是有些孟子的说法还需要他去再讲一讲,翰林院值班的学士都对吴伟业刮目相看,几天来这已经是第四次了,以前一个月有一两回请翰林苑的侍读学士去讲解都算勤快了,现在才几天还是找同一个学士,这就不寻常了,所与人望向吴伟业的目光都充满了羡慕,这小子出去一趟回来后变成傻子不说,还交了别人想都想不到的好运,难道坊间有关神仙的传闻是真的?连平时规规矩矩的太子也不安分了?他们有心想问同僚吴伟业,但看到他一副神游天外的形象就放弃了,要是自己听了也像他这个样子,那可就糟了,外面一大把人等着进来,随时随地自己就有可能出差错被发配地方,所以当小太监进来都只是指了指发呆的吴伟业,小太监也不介意,轻手轻脚走到吴学士跟前,恭恭敬敬打了个千,终于把吴伟业从梦中拉回现实,随即收拾一下跟随太监匆匆赶往东宫所在。

    东宫门口太子殿下已经在迎候了,见着吴学士到来赶忙往里请,进了东宫吴伟业才发现,周皇后和永王定王都在,太子过来直接拉住吴伟业的袖子就往里走,说道“吴老师来了”,永王定王也像模像样地做了个揖,算是见过老师,周皇后则起身道了个万福,随即开口道“吴学士莫慌,本宫来此督促几位皇子的学业,吴学士尽管教导就是”,可督促皇子学业该去文华殿尚书房啊,怎么来太子驻地呢,明摆着是来旁敲侧击的,不过周皇后毕竟是皇后,她来陪太子及几个皇子礼仪上是过得去的,只是苦了吴学士得行大礼参拜,好在皇后不兴这套,磕了两个头就让起来赐座,太子殿下更是叫人端来茶,恭敬地请老师喝茶,未等太子开口,吴伟业即道“娘娘,太子及诸位皇子,非是小臣卖弄,乃是皇上有旨不得乱传,小臣实在是不敢违旨啊”

    周皇后笑了笑,“本宫知道皇上不许乱说,但神兵之事天下早晚知晓,这后宫亦已传遍,皇上这几天每每谈论就是神兵,皇上也说只要不是乱传,真材实料相瞒也瞒不住,可见此事并无秘密,哀家前些日子也听那杨陆凯说过神兵之事,今天找你来是想让各位皇子长长见识,也是皇上允许的”说着看向一旁的大太监方正化,司礼监太监方正化点了点头,表示皇帝是知道的,吴伟业不敢再推脱,当即一五一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说给太子和皇后听,皇后不时点头,当说到神兵中有好几个女兵,而且都是天足时,皇后来了兴趣,问道“吴学士可是亲眼所见,那女兵皆是天足?”吴伟业当即实话实说“非亲眼所见,乃是听曹公公所言”“哦,曹化淳?既是他说那就没错了,这倒有情趣,后世之女人都不再裹足了吗?”

    “听曹公公言的确如此,后世女的与男人平等,可以做官可以当兵亦可以做工”

    “哦,这倒是新鲜,与男人平起平坐,就不怕有人说母鸡司晨?”这话一出来,整个大殿鸦雀无声,这已经犯了禁忌,自从吕雉乱大汉,唐武则天夺了李家天下,历朝历代都规定后宫不能干政,包括外戚,现在皇后突然说起,一下子让吴伟业愣在当场,这个话题太敏感,不敢接啊,还是皇后自己大笑着来收场,“吴学士不必拘束,哀家只是好奇,并无非分之想,后宫不得干政,哀家还是明白的”一旁太子忽然插嘴“既然女流亦能从军,不知神兵可否收下本宫”此话一出,又把全殿的人吓了一跳,“太子殿下乃国之根本,万不可学那武夫,兵者凶险也,非圣人正道”吴伟业赶紧得打消太子的邪念,要是让皇帝知道他一番话引出太子想去军营,那可就罪莫大焉。

    周皇后也即刻提醒,“太子尚年幼,需得用功读书,不可有此荒唐之想”朱慈烺见自己的突如其来想法都反对,也就作罢,转了个话题“孩儿知道了,吴老师,那神兵在天津租地是否算是朝廷割地养贼?外间有传说他们终非大明子民,早晚有异心,不知老师如何看?”这个话题同样沉重,完全不像是从一个十一岁的小孩嘴里说出来的,肯定宫里也有这样的担心,吴伟业思索片刻,回答道“以小臣所见,那神兵不象觊觎我大明江山之徒,臣这几天思来想去,以其无敌之器械,无需和我等周旋,即使京城城高壁厚亦无法挡住其兵峰,何苦去那不毛之地修建码头?平辽伯说他们一心漂洋过海去那澳洲美洲还有倭地,而与我等大明官员百姓则秋毫无犯,以臣看来,神兵确是有心襄助大明,而无曹操之野心”吴伟业说出这样的话来,也是捏了一把汗的,作为翰林院编修在众皇子面前可是要负责任的,若是天降之人真有假道伐虢之意,那他这项上人头可就不保了,但他心里莫名有一种信任感,那么多大明显赫人物都和他们打交道过,丝毫未感觉有取明而代之的蛛丝马迹,难道自己比那些朝廷股肱的直觉更胜一筹吗?答案是否定的,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如果这些人要想改朝换代,根本不用伪装,几乎可以手到擒来,那几百辆巨车惊天动地的样子至今都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恐怕这辈子都不会忘记分毫了。

    “那既然对我大明无犯,既是大明子民,为何不来京城陛见?”这话才是十一岁孩子该问的,虽然尖锐,但确实是所有人关心的,吴伟业多少知道内情,所以笑了笑“那后世神兵礼仪俱废,若是冒失来京,恐怕满朝震动,到时既是宫里也难保安宁啊”太子不太明白,可周皇后一听就懂了,那神兵绝然不愿意三跪九叩行大礼,而大明这些官员为了礼仪的事可以冒死直谏,甚至逼宫,皇帝还拿他们没办法,所以这件事就很尴尬了,以皇帝的内心来看,是越快见到他们越好,中间却隔着文武百官讲究礼仪的鸿沟,要是稍有应对失距,立马就会掀起滔天大浪。

    “那吴学士可有好办法?”周皇后想知道作为翰林有何见教,吴伟业摇了摇头,“若是礼废,天下士子绝不会依从,本朝除超品勋贵,皆需行大礼,不可妄动啊”周皇后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学士刚才你说什么?”“臣说不可废礼”“不,哀家是说后半句”吴伟业脱口道“除却勋贵,皆应行礼,除非皇上下旨免礼”周皇后眉毛明显跳了一下,“哀家明白了”如何堵住天下士子的口舌,的确需要从长计议。

    周皇后点了点头,说道“哀家累了,慈烺好生招待老师,本宫先回了”说着即起身在太监宫女的簇拥下离开。这边送走皇后娘娘,几个皇子明显活泼了许多,永王和定王还小,只顾玩耍,只有太子问这问那,恨不得现在就去天津看看,吴伟业也是无可奈何,谁不想看神迹呢?只是孩子比他们这些成年人更直接而已,所以吴伟业也不阻止,连他这样的大人都日思夜想挥之不去,更何况一个正在求知的孩子呢。

    从东宫出来,吴伟业蓦然发现自己的内衣都湿了,自从高中会试榜眼以来,没有哪一次有现在这么紧张,这么无知,太子问的问题大部分无从回答,自己曾经为屈居榜眼而暗自不服气,可去了一趟临清和天津,突然发现很多东西圣人的书本里找不到无法解释,原有的认知被莫名打乱,光说格物致知只是推脱,钢铁巨车如何走动,雪亮的光线从何而来,盒子里为何能传出人声,这些都是一个十一岁孩子的问出来问题,他难以回答,作为大明最高学问机构的翰林院都不知道,那这天下还有谁能明白?难道圣人的教诲有缺漏的地方?或者是自己遗漏了圣人某些关节?又或是圣人并不全然都对?这些念头一冒出来,吴伟业感觉自己浑身又开始冒汗了,他是真的不敢想下去了。

    杨嗣昌这几天一直在观察先遣团,从挖壕沟,到砍伐树木,建立营地,再到几千民工的吃喝拉撒,工钱发放,每一样都让他自叹不如,大明从来就没有这样的效率,而且官府兴建工程能管吃饭就算是好官府了,服徭役完全不给钱的,而这后世神兵好像钱用不完似的,好几次看到老百姓不敢拿钱,硬塞给他们,要磕头道谢,却总是被神兵拦住,或者避开,他百思不得其解,问身边的髙师成,“百姓服徭役,只得温饱即可,为何还要给如此高赏钱?”髙师成知道这就是古人和现代人思维误区所在,“若只求温饱,则缺少美好希望,付出劳动就应该得到回报,若是人人只要安心做工务农即能养家糊口,小康有望,则天下太平矣,而钱到他们手上,自然需要建房租屋,添置家具,买东买西,就会促进地方经济和税收,也就是说百姓手中钱粮越多,则地方越富有,国家税收越充盈,此乃良性循环”

    -->>(第 1/2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神话之后 仙人消失之后 彼岸之主 五仙门 叩问仙道 修真高手的田园生活 玄鉴仙族 阵问长生 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魔门败类 我在凡人科学修仙 山河志异 武圣! 盖世双谐 修仙琐录 过河卒 剑啸灵霄 志怪书 托身白刃里,浪迹红尘中
最多阅读 大夏文圣 剑来 异香 洪荒之青虚 志怪书 仙逆 不朽凡人 聊斋大圣人 冰河洗剑录 修仙从摆地摊开始 我师叔是林正英 玄鉴仙族 修真门派掌门路 武圣! 蛆蝇尸海剑 修炼9999级了老祖才100级 仙宫 逆仙 我为纣王之傲啸封神 过河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