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章 投机者徐珵(第 3/4 页)
后来景泰朝时,官途不顺,以为是于谦从中作梗,遂与于谦结下死仇。
后来代宗病危,此人内联太监曹吉祥,外联武将石亨,悍然发动了夺门之变,将太上皇的朱祁镇重新扶上大位。
夺门之际,撺掇着朱祁镇诛杀以于谦为首的国家功臣,残害家眷,窃居首辅,结党营私,使得景泰朝的中兴昙花一现。
最后恶有恶报,被李贤将了一军,失了圣宠,一贬再贬,流放云南,直到成化朝才被赦免,郁郁而终。
可以说,徐珵彻头彻尾都是一个投机者。
而此时的徐珵,却是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正气说道:“太子,乃是国本,循礼法大义所在,祖宗法度,
然皇长子幼弱,此等江山危及局面,臣恐皇长子难当天下万民之望。
陛下北狩,人心浮动,此刻若册太子,难免人心惶惶,百姓不安,上下揣测。
陛下如今年富力强,日后皇后有子,这名分何定?
臣以为等天子回京,再行册立之事,方安群臣百姓之心。”
徐珵给出了理由是就算立了皇长子,一个两岁的娃娃,能对大局有何补益?
孙太后早有对策:“皇长子以记在皇后名下,送入坤宁宫交与皇后养育。
皇子年幼,无法理政,自是需要人辅佐。
郕王监国有方,陛下回京之前,朝廷政务皆由郕王处置,郕王监国辅政。”
孙太后做出妥协,退让一步,郕王可以获得权力,但必须是先立了太子,保证了皇位的传承,哪怕皇帝真的出了什么事,新君,一定是皇帝的儿子。
这是孙太后的底线。
甚至,孙太后也能接受郕王再进一步,但是追根到底,最后帝系必须在自己儿子这一支。
哪曾想到,徐珵居然咄咄逼人起来:“郕王乃是监国,如今陛下不幸落入敌手,局势危及。
臣徐珵进谏,当有郕王总摄大政,总理大小事务,监理百官,方可使得朝堂上下一心。”
总摄大政,摄和辅,一字之变,大不一样。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