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七节 士大夫的救民策(第 2/4 页)
农村土地不够种,这才是农村人进城最大的动力,这种动力来自于生存的压力,而不是城里富庶生活的拉力,说不好听点,工业化初期,城里的生活并不值得羡慕。
陈芝廷说道:“确实有这些现象,有的家族不太和睦。这就得让官府出面了,找他们的族长说情,总得让人活着啊,更何况是自家亲戚。”
朱敬伦笑道:“光说情怕是不行,可以立法。宗族土地本就是公田,是他们祖先留下的,每一个族人都有权力种。平常时候不算,经济危机的时候,这些族人有权要求重新分地。”
朱敬伦暗想,这样就解决了一大半城市工人经济危机期间的生活。
可问题是:“那些不是宗族的田产怎么办?进城的佃户怎么回去?”
纯粹的地主和佃户组成的农村数量也不少。
陈芝廷道:“重新厘定田产,只要城里人回乡,土地均分耕种。”
这倒是一个办法,尽管可能把土地划分的更小,原本就一人一亩多的,可能降到一亩以下,但经济危机时期,是选择让一部分人饿死,还是选择让大家一块挨饿,但所有人都饿不死,这不是一个问题。
朱敬伦还有一个问题:“那外乡人呢,现在九龙、赤湾这样的大城市里,有大量的外地人。”
陈芝廷道:“回原籍!”
朱敬伦摆摆手,这好像不是一个问题,这年头只有籍贯,可没有户口。
如果能通过现代化的管理能力,将农村人送回原籍生活,可以说经济危机期间,农村能平衡绝大都数社会问题,即便有个别彻底失去原籍关系的城市第二代,第三代工人,经济危机期间城市也不至于瘫痪,总有一些工作机会给他们的。再大的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发生大部分人失业的情况。而农村可以容纳绝大部分人回去,这就是中国传统社会没有破坏的巨大福利。08经济危机的时候,几千万农民工返乡,也没见中国怎么样,这是西方任何国家都做不到的,不管多么先进的福利体系都承受不了。
但朱敬伦的目的不仅仅是在经济危机期间,解决社会动乱问题,他的根本目的是富民。
“如何富民?”
说道富民问题,陈芝廷目光一闪,显然他的观念,让他对这个问题极为敏感。
但他遇到的问题又太复杂。
叹了口气:“难矣!”
长叹一声后道:“草民这些年与乡民长谈,百姓苦矣。佃农最苦。官府虽不征税,但地租极重,所产半者归地主。一户小农,耕地六七亩,所得不过两三亩,一家三口尚能糊口,四口之家就要挨饿。若遇灾荒年景,少不得借债度日,常年背上高利贷。官府虽然不许,但卖儿卖女乃是常事。”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