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海王村巧遇(第 2/4 页)
“呵呵,我还有三斤标准粉,咱中午就吃白菜馅饺子。不过咱可说好了,没钱买肉啊!”何雨柱提供着自己建议。
“没事儿,花生米炒好了,碾碎后放进馅里,跟肉一个味儿!”贾张氏不介意地说。
“好家伙,我那花生米还没吃完呐!不是说都吃了吗?”何雨柱无奈地说。
“我自己去转转玩。”郑晓宝看着他们这热闹的场面,笑了笑就自顾推车走出了院子。
琉璃厂原来的地名叫作“海王村”,元明的时候是烧制琉璃瓦的地方。明代扩建京城,把这个工场搬到了门头沟。
后来,这里逐渐成为书画古玩的玩赏、买卖的聚集地。
《呐喊》的作者,也曾经经常到这里来淘货。当然,他买到的多是纯粹的玩意儿。
这个时代,因为有许多老文物爱好者转为了官方古玩、书画店的负责人,店铺里的古玩和画作,因此大多是真品、精品。
价格?只能令后世的人垂涎三尺——几十元就能买到名家大作。
这里面,自然是有当时收入水平低的原因。但也因为还没形成收藏的热潮,这是最大的原因。
把自行车存进了存车处,郑晓宝进了丰宝斋。
既有古时候的存画,也有近现代名家之作,悬挂或陈放在店内各处。
需要注意的是,也正因为名家高手都汇集到了这些古玩店中,此时的仿造水平也高得惊人。
仿造这些,既有追求有趣逸致的因素,也有让普通买不起真品的消费者,可以得偿夙愿的缘由。
总之,以齐白石的画作为例。仿造的画作,连他老人家在世时,自己亲眼看到后,都一时难以辨清。
郑晓宝有辨别能力,当然恨不得把店内名作“一卷而空”。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