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都在期待破茧成蝶的那一刻(第 2/4 页)
不管是不是真的有那份底气。
但是这些人在深思熟虑之后,还是觉的大可一试。
毕竟,安阳理工和青苗基金拿出来的那份前景规划,还是很合理,也很符合各地各村的实际情况的,而且还提供了相应的资金和设备技术支持。
他们只需要挽起袖子大干就行了。
而对于农村来说,最不稀罕的,就是那把子力气了。
所以,大家还是咬着牙做起来了。
比如刘富贵带头的那个刘家屯,这会儿村边的厂房都快要建好了,预计7月底8月初,就能等来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然后投产。
附近几个村子,也已经形成了面粉厂,面条与方便面生产、小食品与糕点加工、饲料与养殖等一系列的小微企业的产业链结构。
很多都可以实现互补供应。
这还只是一个初步的规划,可以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再加以调整改进的。
毕竟,小微企业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灵活,可以随着需求的变化,而随时优化。
说白了,就是小船好调头。
于飞虹看不出这里面的门道,但还是对于青苗基金能着眼于落后偏远地区,以及对于教育上的倾斜力度,感到有些吃惊。
也为此了解过轰动一时的,那个九天科技与景北《民生周末》之间的官司。
顺便还翻出了陈哲在央妈上的访谈,以及青苗基金神秘捐赠人,对中国企业家的定义。
当然了,她现在也知道了,其实所谓的神秘人,就是李民浩而已。
但是不得不说,人家这是直接把“说到做到”给实践化了啊。
从在外的开疆拓土,到对内的无条件反哺帮扶,这是身体力行的在践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啊。
不得不说,单凭这一点,就足够让人高看一眼了。
杨若倒是没有很明确的告诉过她,这话其实是陈哲说的,也没那个必要。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