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沟通连接万物,全球永不失联 大章(第 3/4 页)
所以,我认为,以现在的技术建设低轨道卫星通信网络是完全可行的。”
蘑菇云也缓缓点头:
“是了,如果只是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十三年过去了,确实具备更高的可行性。
但,当初铱星计划失败,除了技术上的原因,还有商业上的原因。”
说着,蘑菇云看了于老头一眼:
“现在,我们假设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问题。
按照小曹你所说的,这里有30亿人口还没有接入互联网,算是一个‘下沉’市场。
但,若是低轨卫星组网成功,那就是全球覆盖。
我们当然也希望,能有更高的利用率。
但地面通信网络的技术已经很成熟,而且用户也已经有了深度的使用习惯。
要用卫星通信代替地面通信,怕是非常不现实。”
这里的意思是,若是我们花了大力气组网,只是那30亿偏远贫困人口,不够胃口。
曹深道:
“低轨道卫星通信,若是利用27ghz到40ghz的ka波段,卫星通信带宽能从百mbps提升至gbps。
这个带宽大小已经超过4g,跟规划中的5g也能比一比。
虽然如此,但地面网络始终是4g或者将来的5g为主体。
咱们国家规划中的4g基站要建立500万座左右。
一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假定性能相当于一个4g基站。
那么要实现与4g同样的使用体验,得有500万颗卫星。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当然,这是在正常情况下。
实际上,曹深有系统在,只要你有网络覆盖我就能用起来!
曹深继续道:
“所以,我认为未来卫星网络会是地面网络的一个补充。
除了覆盖那30亿人口之外,更关键的场景是使用在‘物联网’服务上。
卫星通信不受地域限制,有更广泛的覆盖能力。
具备高稳定性,对物理攻击和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强,几乎不受局部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影响。
另外,在成本上,边际成本极低。不依赖地面基础设施,直接实现天际中继传输。
这就不像地面运营商,每开拓一片区域都必须铺设新的基站群。
这些优势,都更加适合对可靠性要求更高,地域分布更广的物联网来使用。
比如远洋船舶、荒漠、野外、飞机这些场景,是地面通信无法覆盖的。
而且很多场景将来反而是人少,但机器多。
比如风电、太阳能发电、石油开采这种能源建设场景。
比如野外的电网线路监控,林场监控、防火预警等等。
而且,物联网将来的链接数量将会远远超过人类的网络连接数量。
我预计十年后,物联网的链接数量将达到700亿个。
而由此产生的通信需求是强烈的。
就如咱们今天提到的自动驾驶,这就是物联网的一个案例。
未来人和机器的连接,机器和机器的连接会占据更大的网络资源。
一旦我们国家的低轨道卫星网络建成,有机会建设出一个全球天地融合的大规模物联网。
这个时候,传统的地面通信,将成为整个网络的一个补充。”
看着蘑菇云开始激动得面色绯红,曹深并不打算就此打住,继续道:
“况且,您也知道,轨道和频谱是通信卫星能够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
单颗低轨卫星因为覆盖范围小,必须增加数量以实现全球覆盖。
这就会让本来就有限的轨道和频谱资源更加紧张,将来世界各国肯定会在这个问题上有激烈的竞争。
而主管通信技术事务的联合国机构itu国际电联,对于分配和管理全球无线频谱和卫星轨道资源,选择的是先到先得的原则。
而且,占有时间是有时效性的,若是不如期发射卫星,原有轨道和频谱将失效。
所以,低轨卫星网络迟早将会成为重要的国际竞争领域,毕竟除了商业,这也是空间轨道战略价值之争。
咱们东国,建议尽早布局。
毕竟,在航空航天技术上,我们还是有优势的……”
这可不是曹深耸人听闻,在原世界低空轨道竞争可谓是非常激烈。
截至2019年1月9月,全球在轨正常运行卫星数量为2062颗。
而2019年初国外已经公布的低轨通信卫星方案中,卫星总数量约为23892颗。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