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反向炒作(第 2/3 页)
毕竟当人们连温饱都无法保障的时候,哪里还有心思去想什么金榜题名、什么洞房花烛?
虽然陆钧壹没有饿过肚子,但在玉簪村的这段时间,他与村民们一道忍受着干旱带来的痛苦,他亲眼目睹了干旱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原本一个月前就该是播种的时节,却因为迟迟没有降雨,整个村子除了靠近低洼的地带勉强种植了一些抗旱的作物如地瓜、土豆之外,其他向阳的土地都还空着。
农民不敢贸贸然把珍贵的种子种下去,生怕水源供不上导致幼苗旱死,最终闹得血本无归。
燥热的天气下, 老街尘土飞扬,明明夏至将至,街边老树的叶子却还在畏畏缩缩的生长,阳光稍微强烈一些都抵挡不住,叫人感受不到一丝生机。这使得前来旅游的游客数量锐减,没有人愿意在这样的季节来这里“遭罪”。
其实原本的玉簪村的气候并不是这样,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这里都是土地肥沃风调雨顺的,可就是那些年周围的山体被破坏严重,受到隔壁村“豁口山”的影响,这里才会逐年变得干旱。
许多村民没法指望从耕地上获取财富,就只好外出务工,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来玉簪村的年轻一辈出去了就不愿意再回来,经济发展日趋落后的主要原因。
像李牧遥这样,如若不是因为对姥爷的牵绊,估计他也不会回来。而白晓星对故乡的这份热忱,也是在姥爷去世之后,了解到他老人家的诸般心愿后,才愈发浓烈的。
唐沁当初来这里做项目,也不算是心甘情愿, 因为这里是当初大唐集团选定的项目中,可行性最差的一个,她本身作为没有项目经验的小白, 完全是被父亲扔在这里“练手”的。
可命运就是喜欢柳暗花明,谁也没想到这古老的“又一村”,会成为受到省市级关注的重点开发和保护项目。
在唐沁下一步的项目计划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大方向就是保护周围的“绿水青山”,在还原山清水秀的自然风景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相应旅游资源,而这一想法并非短期内就能实现,也不是单一大唐集团或是他们某几个人就能实现的,是需要政府部门和老百姓共同努力才能达成的。
要是真的测算下来,甚至可以将它作为“百年大业”。
而且她是希望后续的两镇一体化项目可以彻底成为大唐集团的转型契机,她着力于让大唐集团像玉簪村一样,像祥云寺一样,历经百年沧桑,还能焕发光彩,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如今这里刚刚取得良好的开端,许多年轻人主动回到故乡参与建设,所有的规划和筹备都在长期有序向好发展,可偏偏镇政府内部出现反对的声音,威逼利诱的想要打乱这一切。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