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全场跟我整齐划一(第 2/3 页)
唯一的要求就是,房屋的高度不允许高于寺庙的大殿,所以说,老街也可以称得上是最早“限高”的建筑群了。
随着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更替,当初的宅邸早已不复当年模样,但不管后人如何重修重建,因着拱卫寺庙的使命不变,或多或少还保留着当年的特色。
街上的两排楼虽然是以“排”作为数量词,可事实上排列的并不整齐,格局和建筑形式也不尽相同,但是细看上去,每栋建在细节上又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
所有的不同和相同,都是因为玉簪村最大的特点就是汉蒙杂居,它依托于祥云寺而产生,又经历过清朝的统治,所以发展至今,是一个多种文化杂糅在一起,又留有各民族文化特色的村落。
所以说,这些建筑的存在,恰恰就是玉簪村民族百年文化传承的缩影,那些守着各自信仰生活的村民,共同生活在他们打造出的独立又融合的社会环境当中,实现了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
基于这样的背景,李牧遥才会担心这个“全面改造”会打破村里的平衡。
就像是要求村民们丢掉所有原来的东西,强行接受全新的整齐划一,统一着装、统一行为模式,让他们更改骨子里的认知,并被迫强行接受这就是玉簪村固有的文化,是他们的特色。
不敢想象,村民们是否可以接受这样的设定。
一定是不能的,即便是年轻人可以接受,那些老人一定不能接受。
他们之所以答应下来,或许只是因为理解的不如李牧遥这样深刻,思考的不如他这样深远。
即便不说别的人,李牧遥和白晓星这次决定回来,就是为了守住姥爷留下的小楼,夺回属于姥爷的菜谱,继承姥爷的遗志。
可如果小楼被改得面目全非,他们回来的意义又将何在?
“方不方便告诉我,街上有多少户是接受赔偿的,又有多少户出售产权的?”李牧遥问唐沁,“如果涉及商业秘密那就算了。”
反正他自己也能打听到。
“这个倒算不上什么商业秘密,村上都有登记的。”唐沁想了想,答道,“除了一家姓王的老夫妻,其余人都选择接受赔偿。”
这半年下来,她知道村民对这片故土有着多么深厚的感情,祖祖辈辈住下来的,能轻易舍得就怪了。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