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太师在首辅的位子上太过劳累了!(第 2/3 页)
“老臣的想法是、之前退守上京的计划保持不变!辽阳、锦州一失,大军又没有当年对阵明军时那样的优势,没有屏障的沈阳很难守住。当以抚顺、铁岭一线为基,做好与明军长期对峙的准备。”
“那现在的沈阳该怎么办?”
“从整个战局来说、现在的沈阳有点鸡肋了。可现在弃守又没法做到,只能维持现状择机而动。”
维持现状不是那么好维持的,满清并没有多少常备军,他们的主力不是脱产职业兵,开春的时候、是要忙自己家里的事的。到时候能在沈阳城集结五六万兵马都很费劲,另外就是这次失去了那么多土地、沈阳城周边同样不能安稳的种地,八旗兵的收入势必会受影响,以后怎么过日子都是个问题。
“太师、复辽之战暂时告一段落,虽然未能尽全功,但基本态势已然明朗。只要以后咱们不犯大错, 建虏将不再是国朝的主要威胁了。也就是说从现在起,所有的重心都要向关内集中,这事内阁的做好准备。”寝殿里、朱由检找来了周延儒,君臣二人在殿门口晒着太阳,谈谈接下来的工作。
“也是时候解决腹内之事了,不知陛下是想先从哪个方向着手?”
“其实那个方向都无所谓,现在需要确定的是要全线打,还是逐步推进。朕觉得、以现下的情况来看,全线推进力有不逮,到了八九月份光复沈阳城后、整个辽东加上云中和大宁,差不多要牵制住十五万左右的兵力。国朝目前实控的地域和人口,最多也就再能增兵五六万的样子,就接近极限了。也就是说、赶在年底之前能用于平靖腹内的兵马也就是十五万左右,这点人马不足以全线铺开啊!”
“依陛下之意,接下来国朝还是逐省平乱为宜?若是如此的话,能用兵的地方、也就是晋地、中原和南直三省。中原糜烂日久、晋地是表里山河,南直倒是繁华之地。”
“中原和晋地乱象已久,是时候戡乱安民了。”
“可是、这两省民力残破,戡乱之后一时半会怕是不能为朝廷提供助力,反倒是像眼下的山东一样需要下大力气恢复。现下腹内虽然乱贼四起,可要说实力、老夫觉得当以献贼和孙白谷为首,在中原和晋地用兵,国军会直面秦兵,辽东这边需要大军长期驻守,老臣有些忧心。”
“孙白谷这几年实力增强很快,但朕觉得有十到十五万兵马足够应对了,没必要太过担忧。中原虽然残破日久、但其始终是人力大省。国军光复后,一两年内扩兵十万以上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至于财力贡献,其地可能不如南直,可只要用心经营,三年左右的时间足够了。”
中原就是中原,哪怕再残破、它的人口也不会少到那里去。光复之后,最大的帮助是扩充了兵源地。朱由检想的可不是从那里扩兵十万这么简单,他的谋划是两三年内从中原和太原谷地,招三十万的兵马,从而为全国的平乱奠定基础。
再有三十万大军,就可以全线开战了。再让他像现在这样一省一省的磨,什么时候是个头?
“太师、除了军事上的谋划以外,其它方面也得做规划。既然是重新光复,就得有个新样子,可不能再像之前一样,民不聊生、朝廷的权威不足以覆盖到地方。这其中、最重要的在于改善交通。内阁这边要在六部的基础上,再建一个交通部。对全国的交通建设事宜做规划和布置。未来十年、朕的想法是要建一条西到长安、南到南京北到京师的双线铁路干线,另外还要建一条从宣化过大同、太原,在中原与干线铁路相连的辅线。同时、还要修一条过归化、绕河套抵达甘肃河西的单线铁路,以及从山海关延伸到沈阳的铁路。如果条件容许,将大宁与锦州或者是沈阳用铁路相连的话就更好了。”
“陛下、修这么多铁路,所费之资怕是不菲吧?即使能通过借贷来修,民间之资始终是有限的,能否承担的起?”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