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秋闱(求收藏)(第 2/3 页)
书生觉得这位姑娘有点有趣,故意打趣道,“你开的不是凉茶铺子吗?”
“我们的凉茶有点贵,五十文一碗。”苏玥悠闲地摇着蒲扇道。
听到五十文一碗,旁边另一位面色沉静的书生意欲往回走,他们走了一路,走得大汗淋漓,连三十文的马车都舍不得坐,五十文一碗的凉茶哪舍得喝……
书生拖住人,朝苏玥道,“我们不喝茶,借姑娘的茶棚歇歇脚,不知姑娘能否行个方便。”
苏玥也是穷人,知道穷的滋味,点点头,大蒲扇一指,“自己找凳子坐。”
“多谢姑娘。”书生笑着拱手致谢,拉了另一位书生过来坐下。
苏玥见是两位穷秀才,让红蕉上了两碗白开水。
这两人是来自同一个村将要参加乡试的生员,已经通过县试考取了秀才,性格开朗的书生相貌清秀,叫吴桐,另一位书生矜持清高,叫吴大春。
两人边喝边谈,谈起即将进行的秋闱。
“此次秋闱,不知大春兄,可有把握。”
“四书五经,诗赋,多读多背多记,无忧,只是策论,不好说。”吴大春叹了口气,为了供他读书,家里把唯一的一头老黄牛都卖了。
苏玥摇着扇子,竖起耳朵听。
秋闱的惯例是四书五经,诗赋和策论,前两项对于多年寒窗苦读的学子来说,不难对付,难的就在于策论,考官会提出有关时下政事的问题,考生需要写出自己的见解,提出相应的策论,策论最能拉开考生之间的差距。
说到策论,吴桐也拿不准,“当下国家内有倭寇之难,四海不宁,不知道这次秋闱是否会拿此作文章?”
这时茶棚又走进来一位书生,后面跟着的家丁,把马交给苏玥去后面的马厩喂马,身后跟着两位小书童,一位小书童抱着笔墨纸砚,另一位小书童则提了个黑漆描金玉竹的木匣,里面装着路上方便使用的茶壶茶杯之类的茶具。
听到谈起策论,后面进来的书生不动声色,站在一边旁听。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