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可以扛得住两炮?(求推荐票)(第 3/4 页)
大家可以听出来,菲拉列特的这番话不过是一番缓和的托词而已。
他并不想直接开战,但也不想宣布不抵抗,于是采取了这种“暂时保守观望,随时准备出击”的战略。
事实上,其他的官员也是这个想法。
关于那个传令兵对所谓大明帝国的军队的描述,他们觉得其中还存在有待商榷的部分。
上万人全部装备着精良的火器,这未免太夸大其词了。
就算是最强大的欧罗巴军队,也不可能为所有的士兵都装备上精良的火器。
更不要说他提到的那个火炮,什么一个大明帝国火炮的口径,有着他们沙皇国列装的火炮口径的十几倍大。
这简直是在开玩笑。
你有那么大的炮弹,怎么可能射得出去?
当然,现在可以确认的是,大明帝国的军队已经靠近了西伯利亚地区,而对这支军队的实力还需要再一次进行确认。
得到了真正的情报之后,才可以安排下一步的计划。
沙皇国这边犹豫不决,大明帝国这边却是高歌猛进。
因为沙皇国没有电报,传递信息的速度还是非常原始的,信息传达过去,再返回来,时间上非常的长久。
而大明帝国这边则是保持着高效的通讯,马大勇在占领了西伯利亚汗国全境之后,向军机总参提出了继续战争的请求。
虽然他隶属于商会,但现在雇佣他进行战争是大明帝国军机总参,所以他要采取什么军事行动,直接向军机总参提出要求就可以了。
况且,商会总会长琉璃侯也是在其中的。
对西伯利亚地区,东北亚,北亚,西北亚地区采取军事行动的,不只是马大勇和曹变蛟这两支军队。
毛文龙率领的辽东兵团是负责对东北亚以及北亚地区征讨的主力。
当初,毛文龙夺下盛京,灭掉了清国,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被封赏,而是获得了新的任务,继续向辽地北部挺进。
崇祯二年之中,将野人女真,林中百姓,外兴安岭等地区的土著人全部收服,并且建立了完整地管理体系。
先后建立了大明帝国辽北布政司和辽中布政司两个行政区。
之前的大明帝国,只是有一个辽东布政司而已,现在将广大的地区划分开,分别进行治理。
崇祯三年大阅兵的时候,正式宣布封毛文龙为“辽王”,成为大明帝国很长时间以来第一个异姓王。
同时,封郑芝龙为闽王。郑芝龙老家是在福建,封在那里,对他来说也是衣锦还乡了。“
大明帝国一下多了两个异姓王,这并不算什么。
因为这个时候的王爵没有任何封地或者实际上的利益,有的只是一个名头而已。
当然,王爵绝对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按照规定所有的官员,都需要向王爵行礼。
这并不是向权贵低头,而是彰显其所拥有的功绩。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