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 怪兽片解构(第 4/4 页)
训练家和神奇宝贝就像铲屎官和宠物一样,光是围绕着主宠之间的什么羁绊啊友谊啊矛盾啊就可以写出好几百集故事。
当然,你可能对这些家长里短的不感兴趣,但一定会对下面这些感兴趣:收服、进化、挑道馆、联盟赛,这些可都是《神奇宝贝》当中深受关注的重头戏。
试想一下,要是没有人类,那么神奇宝贝就是一群野怪,谁来收服?没人收服的话,首先玩家对战没了,然后道馆没了,最后联盟赛也没了。
那我们看啥呢?
因此训练家与神奇宝贝的关系就像底盘和车身的关系。
我们说一辆车好看,夸的是外壳吧?
谁会趴在地上仰着头说“您的底盘真漂亮”?
神奇宝贝就是这层外壳,它得在最显眼的位置吸引观众;
而人类则是底盘,负责架起整个故事结构。
像什么道馆啊联盟赛啊,这些都是人类的社会活动,没有人类的存在那就没有神奇宝贝发挥的舞台。
但到了主角不是人的电影里,常常出现海报上一大堆妖魔鬼怪,正片里全是人在跳大神的局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岗位没分清。
像前面的《神奇宝贝》的例子中,人类的存在非但不会造成喧宾夺主,反而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为什么呢?
因为人类是底盘,神奇宝贝是车身啊。
人类和神奇宝贝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前者从事对作品构架至关重要但存在感又不高的工作,后者处在对作品构架没那么大作用但存在感爆棚光凭一张脸就能吸引客人的岗位。
他们之间在各自岗位发挥各自价值的同时,丝毫不会干扰到对方的价值。
而电影就老是人和怪物在抢戏。
比如《变形金刚》,变形金刚能做的事情人能做,人类能做的事情变形金刚也能做,相似度太高导致分工不明,岗位混淆,以至于常常出现人类拿着武器冲锋陷阵,变形金刚却趴在地上装狗卖萌的情景。
不过怪兽电影倒还好些,占了一点题材的便宜。
这类题材都是讲人类对抗怪兽,以及人类利用怪兽对付怪兽的故事,这点和《变形金刚》倒是区别不大。
但区别在于变形金刚有智慧又有社会,怪兽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它们和人类的相似度较低,也就更能产生差距感,使得角色在剧本里的岗位也和人类不同。
它们的行动往往是在人类的行动制约下再做出的相应行为。
怪兽电影中,彼得杰克逊版《金刚》算是在平衡人物关系上做得较好的一部。
人类的行为和金刚的行为,人类的情感与金刚的情感,彼此之间相辅相成,无论人类还是金刚都成为电影里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怪兽宇宙中,《金刚:骷髅岛》处理人物关系也还可以,而《哥斯拉大战金刚》基本上就是把人能省就省了,除了哑巴少女外,没一个角色有存在感。
刘导的怪兽电影呢?
我私以为,人与怪兽的关系处理得一直很好。
而且看得出来,刘导在一点点摸索那个平衡点,从三部电影的发展就能看得出来。
最难能可贵的是,三部电影都很好看(这条五毛)。
前两部人和怪兽融合起来拍,到了《食铁兽》,怪兽就脱离人物而存在了,我觉得这才是一部纯粹的怪兽片。
并且将人物的剧情点加在怪兽的行动立场上,和好莱坞那一套殊途同归。
我看到很多人说刘导在向好莱坞叙事靠齐。
其实,我们还是得承认,好莱坞电影领先我们好几十年。
说刘导向好莱坞靠齐其实是夸赞(是吧?)。
不论怎么样,希望刘导的怪兽电影越来越好,早日冲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