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 我说我的,你听你的(第 2/4 页)
同行的伴儿有人提议刘尚:
“刘导啊,看来你得学习一下英文了,你看老谋子一大把年纪了还在学英文。”
另外有人阴阳怪气地接话地说:
“是啊,要不然怎么能拍出来《长城》这种中美合作的大作呢?”
嬉笑几句,他们到其他展厅去看各自感兴趣的电影。
刘尚则是被皮特拽去了参与创投会。
皮特是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的人,这次过来主要负责《食铁兽》在翠贝卡电影节这边的宣传推广。
刘尚对翠贝卡电影节的创投会还是很感兴趣的。
创投会就是全世界的青年导演没钱拍电影了,拿着自己的剧本和推荐书投稿电影节。
如果入围,就可以参加电影节创投会,当面给评委和风投讲解他会怎么拍这个电影,吸引大佬投钱。
提到创投会,老美颇有先见之明,发展了很多年,国内的金鸡百花电影节前些年才刚开始做创投。
相比较而言, 国内的创投还是起步太晚。
老美的电影节创投环节的发展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因素, 那便是主导世界电影工业的好莱坞在1990年代之后的转型。
一方面,好莱坞大制片厂在组织集团化和市场全球化的推动下将更多的资本投向“高概念电影”。
但另一方面,美国本土市场的电影消费又出现了日益明显的分化趋势,独立电影和艺术电影的观众增多。
好莱坞大制片厂也注意到了这一趋势,开始收购独立电影公司或成立新的子公司,负责从世界各地采购有卖座潜力的艺术电影发行或者投资有机会“以小博大”的独立电影。
例如迪斯尼1993年收购了米拉麦克斯,1994年福克斯成立了探照灯公司、派拉蒙1998年成立了派拉蒙经典等。
欧洲合拍片市场和美国独立电影市场的发展使得投向国际艺术片市场的资本增多,交易更加活跃,也有更多的人才涌向这一领域。
一些新的致力于艺术电影的国际合拍和销售的公司也开始涌现,例如1991年由博伟达(wouter barendrecht)和海伦·洛夫里奇(helen loveridge)在阿姆斯特丹成立的fortissimo影业;
1993年由亨阿迈夫·帕纳希(hengameh panahi)在巴黎创办的银幕梦公司(celluloid dreams)等;
1999年在巴黎成立了wild bunch公司,在运河制片厂(studio canal)的老板卜拉欣·基乌阿(brahim chioua)的支持下,由电影人阿兰·德梅塔(alain de mata)和文森特·马拉瓦尔(vincent maraval)创办。
随着国际销售市场的成熟,越来越多的艺术电影得以通过国际预售和发行成功地收回成本。
与此同时,国际电影节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彼此之间也开始面临激烈的竞争,他们不再满足于抢夺电影成片的首映权,而将目光投向了更前端的项目开发领域,各种创投单元因此应运而生。
通过创投,国际电影节得以更早地锁定符合其价值标准的电影项目,保证这些作品带上更鲜明的电影节标签,帮助电影节提高品牌价值和在国际艺术电影市场中的影响力。
而且通过创投环节赢得机遇的电影人也往往会对电影节怀有感恩之心,优先将后续作品提供给电影节,电影节也反过来给予电影人评奖、展映等方面的优待,双方形成良性的长期合作关系。
例如阿根廷电影人巴勃罗·特拉佩罗(pablo trapero)被认为是一个成长于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典型电影人,他起初通过hbf奖金的资助完成了首部作品《起重机的世界》(crane world,2000),而这部作品也获得了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金虎奖。
之后他数次受邀带着电影项目参与cinemart单元争取融资,例如其2006年上映的作品《土生土长》(born and bred)正是通过cinemart找到了来自阿根廷、西班牙和法国的资金。
提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还是值得一说的。
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被称为“世界新锐导演的最重要舞台”,对中国电影,确切说是对中国独立电影最重要的一个西方电影节,却很少被这个行业之外的人所了解。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