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西域与盐(第 2/3 页)
那是两种重要的东西便是“盐”。
第一种盐便是日常食用的食盐,而这个时代所食用的食盐,基本上不是海盐就是巴蜀的井盐,而眼下这两处产盐的地方都不在李清微的掌控之中,而盐又是十分重要的战略物资。
李清微都不用想,忽必烈与自己亲爱的“老丈人”肯定会用物资禁运的方式来“封锁”他的大唐政权,来卡他的“脖子”。
而关中附近虽然有“定边盐湖”,但那里在陕北,也不是自己的势力范围。
而现在这个时代的陕北的“交通”状况恐怕也不具备太大的开采价值。而且那里战略位置前突,极易受到蒙古人的攻击,若是让蒙古人知晓大唐唯一的盐井在那里,那么那里将会成为所有矛盾的爆发点。
毕竟游牧骑兵最擅长的便是“游击”,眼下长城要塞还没有拿下,他也没有必要真的去跟蒙古人为了一处盐湖死磕。
因此更多的只能是依赖“进口”,而盐又是日常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用不了多久他们便会掏空大唐为数不多的财政收入。
虽然李清微也可以东征或者南征取地,但如今蒙古未灭就南下“侵宋”的话,那么他就走了金哀宗的老路。
至于东征收复齐鲁的话,那么战线就太长了,而如今大唐的财政不足以组建那么多的军队,就算是把地方打下来,也不好驻守。
更何况到时候就会跟宋蒙全面“接壤”,到时候战线过长,大唐不但要在宽大的战线上应对蒙古人“破其一点”的入侵,还有随时防着南宋这个“二五仔”的背刺。
所以一样会很被动。
虽然李清微回临安送给“父皇”一个“度宗”的庙号,自己掌控朝政可解决这一问题。
但毕竟自己是大唐皇帝,不可能整天待在大宋的境内,若是没有了赵禥为首的亲贵势力的压制,那帮门阀虫豸们还不得反了天。
主少,臣强,会削弱南宋的实力,也难保那些门阀们不会像“蔡瑁劝刘琮”那般,劝主降蒙。
毕竟“投降”可是江东门阀们从三国时期就有的“祖传”操作。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