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希望·美好(第 2/4 页)
对外公布弘树是死亡了,但很可能没有死。
如若诺亚方舟想救弘树的话……这么一想,罗修觉得一切的动机都明了了。
至于弘树,罗修觉得,站在弘树的角度,他来寻找罗修是想让其去拯救诺亚方舟。
那么,这大概是弘树和诺亚方舟相互需要拯救的情况。
其实罗修对于弘树并不是很了解的。还是差不多两年前的相遇来看,他和少年更多的只是交谈, 甚至于连他的基本信息都不知道。
只是知道,他的内心里在挣扎。
而套在弘树的身份上, 罗修觉得可以有些许的理解。
先从弘树角度看,原先弘树的自杀涉及了教育以及人的本性需求问题。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类有五大基本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这五大需求都是不可或缺的。孩子成长也充分反应了这五大需求的必要性。呱呱坠地后,需要食物和水满足生理需求,需要父母精心照料和保护满足其安全需求,待慢慢长大,便会慢慢结交了一些小朋友玩耍,这样便满足了归属需求。而弘树的悲哀在于他的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被成人世界的恶魔忽视了。因为体弱,因为他的特殊天赋,他被单独圈养了。出入有保镖保护和监视。整天就是工作,而且在摄像头的监视下工作。
诚然弘树是个天才少年,然而,他首先应该是个人,一个有各种需求的人类。在这样子环境下工作, 他怎么可能开心快乐呢。因此, 在原先的柯南剧场版里, 完成自己的杰作人工智能“诺亚方舟”后,毫不犹豫地跳楼自杀。
孤独的天才少年也是需要玩乐,需要友谊,需要归属感的。而这也是继承他遗志的诺亚方舟开启游戏“茧”的目的。总是在工作的他,最终想要的只是玩个痛快,哪怕只是一次。看看现实中的虎爸狼妈,为了孩子的获得成功,报了无数的补习班,却忽略了拔苗助长这个成语。植物有植物生长的周期规律,人的成长也是有着规律的。要要好收成,怎么只能浇一种肥料。回到剧场版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到弘树的死虽说是自杀,但也是被逼的自杀。
当然根据工藤优作的推理,弘树应该是发现了老板身上流淌着开膛手杰克的血液,才不得已被逼自杀的。然而,罗修当初是上帝视角的看完这部剧场版,算是从更高的角度去审视。如果说弘树是因为这个原因被逼死的话,那么继承遗志的诺亚方舟应该会立即去寻仇,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他只是玩了一个游戏,吓了下大人而已。最后关头还让福尔摩斯出场给柯南提示的他实在很善良。
再从哀酱的角度看:片中涉及了日本世袭现象的讨论,闪烁着的是人文关怀。
政客的孩子继续作政客,银行家的孩子继续作银行家。那几十个孩子就是掌控日本未来的第二,第三代。有的人的起点真的就是一些人的终点。
从世俗角度看,一出生不公平就是注定的了。怎么办?极端者说破而后立。诺亚方舟先前的日本重启计划便是如此。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我相信弘树也不会这样子做的。
消灭了这些个孩子,他们的父母,还有另外的孩子,这样子做的唯一后果只是让他们的父母伤心。而并不会改变社会本质。况且,只要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就注定分配不均。除非人类真正达到了物按需分配的社会。有人或许觉得很悲哀,但我并不这样子认为。从古到今,社会前进趋势是前进的,是在抗争中前进的。
相较于昨日,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前人给予的,我们要做的,便是借过前辈的接力棒,继续跑下去,给自己和后辈创造一个更加和谐而美好的环境。
而且罗修觉得,站在贝克街的亡灵里的角度看,如若柯南最后绝望的放弃了,仅存的弘树也一定会完成游戏。
这个只有10岁的孩子,一生都在压抑里度过。他在日本被排斥,在美利国被压榨。罗修总是会想他在天台摆好自己的鞋子准备“上路”时在思考什么,明明眼睛里充满着亮光,明明是最应该享受世间快乐的年龄,是不是在害怕制作完诺亚方舟后被杀害,是不是在想母亲和父亲。是不是想要下辈子能和普通小孩一样无忧无虑的玩耍?所以他才会把诺亚方舟制作成这样,这样一个透着善良的人工智能。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