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探讨(第 2/4 页)
话题很有趣,但陈彤却指出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虽然最后陈、朱、张三方角逐的时候,陈友谅有着数倍于朱元璋的兵力,军械舰船也很强,但一场战争的胜利从来不是由这些纸面数据来定的,否则古往今来,哪里有那么多以少胜多的战例?
朱元璋那边虽然人少,且武器装备远不如陈友谅,但它稳定啊!
和晚期的暴戾不同,年轻时候的朱元璋礼贤下士,对手下人不是一般好。
而在一起并肩作战,经过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后,手下的人对他也都非常的敬重。
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什么仗打不赢?
反观陈友谅,虽然他继承了徐寿辉天完红巾军的资产,得以兵强马壮,而其狠辣无情、杀伐果断的性格更是令他在内部的地位稳如泰山。
但这样的地位是建立在他能一直赢的基础上,一旦显露败势,手下人基本不会给他拼命。
一句话,顺风浪,逆风翻。
只要对手能够撑过狂风骤雨般的第一波攻势,自己就很容易后继无力。
事实上,陈友谅也很清楚自己这个弊端。
所以可以看到他和朱元璋的几番大战基本都是全军出击,孤注一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然鹅随着一次次的失利和无功而返,他的优势渐渐消失,缺陷却是愈发致命。
鄱阳湖之战陈友谅号称六十万大军,但实则一半都是没上过战场的民兵,军势看着庞大,但实力却是良莠不齐,最后果然军败如山倒。
当然,如果抛开这个问题,假设陈友谅真的能够打败朱元璋,剿灭其他势力最终一统天下的话,以他那破性格和文武严重偏科的情况来看,只怕又是一个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这种话题的确很有趣,伊利娅小时候家里没电的时候就喜欢和她老爸讨论这个。
以前用的手机都是诺基亚这种,也没流量,也不能上网,那时的快乐就很单纯,什么词语接龙、古诗背诵。
那时她喜欢作弊,有一次停电的时候到天台乘凉,就玩古诗背诵,那货偷偷拿了本唐诗五十首跟她老爸对背,结果居然没赢……
但再喜欢、再有趣那也不可能连续讨论两个小时不停歇啊!总会有累了或是想干点别的的想法。
就比如刚刚,几个人聊着聊着就有些口渴,喝完水后,心仪也是以一句“你们继续聊,我看会儿手机”为由退出了群聊。
然后她就玩她的消消乐去了……
第二个退群的是启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对这方面的知识懂的不多,退出后就借来伊利娅的手机玩起了象棋自带的百变方块。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