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零三章 劝农分工(第 2/3 页)
将来大家要是不抱着传统不放,那大家都是汉,融合个几百年哪里还分的清楚呢。
要是还抱有传统,那就成为石榴子的一员紧紧抱在一起。
大汉和大唐这样的,应该不是简单的用血缘来界定的吧,重要的是文化。
当然黑兄弟除外,这个太难同化了,大家还是做朋友吧,就不要做一家人了。
董良又接着道:“即便是汉家百姓,对于耕种技术也十分原始,往往刀耕火种,再以撒播的手段,每亩收成不一, 多着不过二三斗,少着甚至半斗。”
“虽然能不误农时,但是实在太浪费耕地。起初曾在三辅推广牛耕与代田法, 可收一斛。后来区田法能有百斛。故耕作之法不仅应该推广,还要因地制宜,再研究新的农耕技术,以尽地力。”
诸葛亮自然不是抱残守缺的人。
改变种田方法没有什么忌讳的,而且当初代田法、区田法主要是用于干旱的地区。来了南方自然要因地制宜。
所谓代田法,就是在地里起垄开沟,农作物种在沟里,农作物长起来再除草,将垄上的土推倒在苗的根部。第二年再轮换,可以保苗保墒。
区田法则是一亩地分为3840区,每区播种粟20颗,配一升粪,秋收一区能收三升,一亩约百斛,壮劳力一年能种十亩,约收千斛。
而一斛约27斤,民间也用石作为口头用于,当石用于民间口头使用则作为容量单位, 一石就等于一斛。
所以正常的区田法一亩大概两三百斤, 一个壮劳力,一年能生产两三千斤粟。
这些都是旱作法, 如今来了长江以南,自然要种植水稻。
而董良要推广的就是水稻种植法。
诸葛亮道:“此地水网密,多拉沟渠可以为稻,可以推广别稻法。”
董良点头同意。
董良虽然没种过水稻,但是经过这次在南昌县周边的农业调查,了解到中原区域的别稻法很先进。只不过现在这技术只存在一些大地主的庄园之中还没有推广开来。
别稻法就是出现于东汉的育秧移植技术不但对稻株分蘖具有有效的促进作用,而且还可以节省农田,在相同水田中让种植数量得到增加,从而提高稻谷产量。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