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咏芙蓉(第 2/4 页)
这首《咏芙蓉》,是沈约的传世名篇之一,应该不会再被当成打油诗了吧?
诗的体裁和绝句很像。这其实并没有太大的问题,毕竟绝句本来就起源于汉代的乐府短篇,在魏晋南北朝时成形,后来在盛唐时得以发扬光大。
我说这首诗是乐府诗,赵五娘和蔡琰等人想必也不好说什么。
韵律也是符合时下潮流的。
隋唐以后的诗歌的格律,与汉魏六朝的具有相当大的差异。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跟五胡乱华有关。
原来的历史上,因为“少数民族南下”,晋室东迁。
作为官话的“洛阳正音”也跟随南下避难的汉人一道迁到了金陵,改称“金陵雅言”。
而北方因为少民太多,导致语言十分杂乱,操各族胡语的,操各地汉人方言的,什么人都有。
这种混乱的情形一直维持到隋朝初年。
隋文帝杨坚在位时,经与群臣讨论,最终制定了一套新的官方语言体系。
新的官话体系是在“金陵雅言”的基础上制定的,不过加入了很多音调的变化。
这种体系沿用到唐朝, 成了唐诗韵律的基础。
在两汉三国时吟唐诗,时人听了会觉得这诗连韵脚都不对,只能当作打油诗。
而在这时吟南朝诗,就没有这些问题。
却说花厅内众人听完曹恪咏的诗作之后,大感震惊。
不是说曹棘奴只会作打油诗么?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