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章 变化(第 2/4 页)
群中的智慧是无穷的,随着来村里旅游的人日渐增多,家里种有荔枝或李子的也搞起了采摘园模式,让游客能够体验到亲自上树摘水果的乐趣,吃到最新鲜的水果,走的时候还称十几斤带回去。
采摘价格比批发价贵一点,但又比水果店的零售价便宜一点,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游客得到了实惠体验到了乐趣,村民也能多挣一点钱,双方都高兴。
有些头脑灵活,自觉厨艺不错的村民,就看好机会,在村头开了几家农家菜馆,专门招待游客。
食材大多都是自家出产的,成本低廉又绿色安全,那些鱼虾更是不值什么钱,村里几乎每家都有一口池塘,现捞现杀现卖,新鲜的很。
如此地地道道的的农家菜,既美味可口又便宜实惠,自然是相当受欢迎了。
甭管是外地来的钓鱼佬还是城里来的观光客,大多数都是有闲有钱的主,吃完后觉得满意,甚至还要大包小包的带回去。
村民菜地里种的蔬菜,门前溜达的土鸡土鸭,月饼盒里装的鸡蛋鸭蛋,土坛子里腌制的咸菜、芋荷梗,禾坪上晾晒的菜干、笋干、野菇,山上挖回来的药根山货,田间地头里长的野菜草药等等。
总之,一副土匪进村的样子,对什么都新鲜,看什么都想买。
其实这些城里人未必是从没来过乡下的,但出来玩嘛,不买点什么,不带点什么回去,总感觉没来过似的,差点意思。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原因,因为旅游业涉及面广,能够引导国民消费的欲望,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张浩作为前旅游从业人员,对这方面的感受尤为深刻,他就看见过许多原本偏僻落后的小村庄摇身一变为热门旅游景点,每年接待的游客不计其数,让当地村民直接脱贫致富了。
当然,也有很多只是风光一时,最后却黯淡收场的失败案例。
而南福村最终是成是败,现在谁都不敢断言,村里人也没想的那么长远,抓紧享受当下这波人气红利才是最重要的。
就连张浩家也不例外。
这不,张秀兰就学着村里的乡亲们那样,在路口支起了摊子,摆上家里的荔枝、蔬菜或其他山货土特产,每天和阿奶两人搬个小板凳轮流守在摊位前,卖得不亦乐乎。
张浩看了也没说什么,老妈和阿奶都是闲不住的人,乐意卖就卖吧。
不过那摊位属实有些简陋,两张长条凳,一块旧门板,弄得杀猪的摊位一样。
张浩看不过眼,好吧,主要是闲着没事干,就砍了些竹子回来,和张传平忙活了两天,在来家里的路口处搭了个售卖亭。
嗯,就跟城里的报刊亭一个样式,只不过张浩是采用全竹子搭建的,要自然美观很多。
张浩看着自己和老爸两人的杰作,一脸得意的说道:“妈,阿奶,怎么样,在里面卖东西是不是舒服多了?”
张秀兰一边往上面摆放货物,一边笑骂道:“尽会瞎折腾,不就卖点东西嘛,搞得那么大阵仗。”
“嘿嘿,妈,我这可不是瞎折腾。”张浩辩解道:“咱家在村尾,位置有点偏,不弄点特色出来,怎么吸引游客。”
一个拿着钓具的老人走过来赞同道:“确实挺有特色的,和周围的环境也很搭,看着很顺眼。”
老人姓贺名思达,省城也就是花城的一个高中退休老教师,平时喜欢四处走走,钓钓鱼,说是吸了一辈子粉笔尘,临老了想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张浩以前带团的时候就接待过他几次,这一来二去的便熟悉了。
这次贺思达也是来南福村游玩垂钓的,所以就入住在张浩家里。
至于杨明锋,只在这呆了三天,还没钓过瘾呢,就被家里人的夺命连环call给叫回去相亲了。
“妈你看,贺老师都说不错吧。”张浩见有人捧场,那就更加得意了,接着对老人问道:“贺老师,这一大早又打算去哪里钓鱼啊?”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