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青花柳叶双燕笔筒(第 2/4 页)
今天收获可是不少,他没有对张鞠说谎,这些瓷片都是清末民初的东西。只不过,他在挑选时候,刻意留心,尽量找那些能够凑拼成完整形状的碎片。
因为,他在看到瓷片的那一瞬间,就想到了一个可能。
自己有修复空间,如果可以把这些碎瓷片恢复原貌,那就等于,把瓷片变成了完好的清末民初瓷器,两者之间的价值悬殊巨大。
他先把瓷片按照釉色分类,然后按照造型再次分组,把看起来大概能拼成一套件瓷器的碎片编成一组。
不久,在他的书桌上,首先成组的瓷片,是青花瓷,大概可以拼成一个笔筒的形象。
沈瑜像玩拼图游戏一样,仔细实验瓷片的拼接次序,又从这一堆瓷片中反复寻找,最终结果是,缺少了几块瓷片,无法拼接完整。
最大的破损,就算是笔筒底足少了半块,只留下了“*吾*之斋”的篆文方款。
沈瑜反复回忆知道的底款,终究猜不到是谁用过的款识。
他看着七零八落的笔筒,估计瓷器当时碎的很厉害,有一些碎片,无论如何也补不上了。
暂时没有办法,他先把这个笔筒的碎片放到一边,又开始整理第二组瓷片。
第二组瓷片也是青花瓷,大概拼接出来的形状,更像是一个青花瓷的空心圆球,上面带有干雕玲珑点。
所谓玲珑点,就是在瓷胎上雕出了镂空点,施釉烧制之后,这玲珑点就变成半透明或透明状态。
沈瑜想象着瓷器复原后的器型,觉得这种形象有点儿像---灯罩。
他反复模拟拼接,从这一组瓷片中,大概拼出了一个圆形的青花瓷灯罩。
另外,还多出来一部分带有玲珑眼的青花瓷片。
估计可能还又一只灯罩,那么组瓷器的原本状态,应该是一对灯罩?
沈瑜看看剩下的青花瓷片,很难再拼出比较完整的形状,只能把它们当做修复的补充材料了。
沈瑜点开修复空间。
今天的购买行为,已经积累了少许的经验值。想要把笔筒与灯罩全部修复,估计是不够用了。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