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俞国良款--四方传炉壶(第 2/4 页)
王问一直没怎么说话,这时开口说道:“沈瑜同学过谦了,我看这壶很好,不是普通新壶能比的。”他看向于老师,问道:“于老哥,您看出什么来了?”
于老师没急着回答,反而向沈瑜询问:“沈瑜同学,你能出手买壶,想必是看出了真伪,能不能说说你是怎么看的?”
沈瑜直截了当的说:“我判断这是老壶,看其楷书刻款,还有这壶的形制以及泥料,并不像是清代的作品,也不像是民国以后的作品。这把壶的壶形并不是太规整,从壶的内壁来看,像是断木为模的制作方法。我初步断定,这把壶像是明朝的紫砂壶。”
于老师微微点头。
明朝的?
听到沈瑜的判断,很多人第一个反应是,这年轻人太夸张了,也过于自信了。
何年摇了摇头,“明朝的紫砂壶传世并不多,这把算不上精美。”
董老板说道:“我是看不出这把壶的好坏,如果明代的紫砂壶是这样的,那它好在哪里?”
于老师说:“我来给大家解释。沈瑜同学的眼光还是很准的。
明代的紫砂壶断代困难,是因为存世量少,没有比对的标准器。
博物院里曾经藏了一把明代紫砂壶,后来被鉴定为为清代仿造的。
一直等到有了出土的明代紫砂壶,才算是有了比对的标准。
沈瑜同学从制壶方法的角度去判定,也是不错的思路。
紫砂壶从最早的捏塑,到后来的以泥饼、泥条制作壶身的办法,期间经历了不少变化。明朝时期有的一个阶段,工匠们用木头做成壶身的内模,以此方法制壶,被称为断木为模。
今天恶研究中,一直到了时大彬那里,才将断木为模改良成今天的制壶方法。
咱们再看,壶的泥料很好,紫泥色泽深沉稳重。
这把壶的表象有些干涩,是因为长期没有使用的原因。
我觉得,沈瑜同学的这个判断,应该是准确的。基本可以判断,这是明朝的紫砂壶。
但是,因为没有明确的作者证明。所以呀,我们也没有办法判断它的作者是谁。只要用仪器鉴定无误之后,这东西倒是可以当做鉴定明代紫砂壶的标准器。”
“哦?”
“原来如此!”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