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卖官卖地卖银子!(第 3/4 页)
也就是说,等不到明年开春,北方大面积的饥荒,又将爆发。
老百姓在有一口饭吃、尚有一线希望活下去时,会腼腆的像一群小羊羔,哪怕偶尔被人抽几鞭子,或者拖出去宰杀几只,似乎都没什么问题。
他们会逆来顺受,会认命。
但是,当他们开始挨饿,并且,想不到任何一条活路时,分分钟就会变成一群狼。
一群饿狼,在大地上游荡,聚集在一起,便是一直恐怖的起义大军……
“无论如何,不能让老百姓饿到没活路,这是最后的一条底线,”朱由检思之再三,叹一口气,说道:“国库里还有一百多万两银子?”
魏忠贤点点头,苦笑道:“一百多万两银子,也买不来多少粮食。”
这一点,大奸臣没说假话。
大明朝在万历、泰昌、天启三朝,征收的税赋收入中,包括‘本色’和‘折色’两种。
其中,本色为征收上来的粮食、丝帛、马草等实物,基本以用粮食为主;而折色,就是实收赋税折合成银钱、铜钱后的部分,主要以银子为主。
在正常年份,一石米约莫能折合二两银子,灾荒年可就说不定了,基本一天一个价格,银子会贬值的不像样子。
所以,朝廷的税赋征收过程中,一些精明些的官吏,便会在本色、折色之间想办法捞油水。
荒年征收银子,丰年征收粮食,怎么让农民吃亏怎么征收。
这连续几年下来,那些官吏和各地大户人家,自然是既有粮食又有银子,朝廷明知其中的猫腻,却从未追究过此事。
反正,这几年只要那些封疆大吏能给朝廷上缴多少,上缴粮食还是银子,根本就不是朝廷说了算,而是各地的官吏说了算。
就比如今年,各地的税赋宁可多上解几万两银子,也不愿给朝廷多交一颗粮食,朝廷还得按照正常年份的,给那些大大小小的地方官吏,在年终考核中给予一个‘优’。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