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秋闱遇挫(第 2/4 页)
三榜的确不是什么好的榜单,大多都是在地方担任县吏,最多就是偏远的县长或者县丞。
只是和以前不同,上了三榜,就相当于以前有了孝廉的身份,算是正式步入仕途。
以前也经常有人,被太守或者县令,任命为县吏或者郡吏,只是那属于临时编制。
可能下一个太守上来,就可能不用你了。
只是好歹先占下位置,才能好好表现自己的才能,让更多人注意到你,在拿出足够的成绩后,某一年举荐孝廉,可能就有自己的份,比如朱儁就是这样。
也有混不下去,另外找机会的,比如程普就是这样。
他原本就是郡吏出身,在孙坚讨伐黄巾的时候,也毅然投入他的麾下。
就说现在,好歹也是安北将军,这也是他故意让贤的结果。
若当初是孙策上位,而且保证不死,如程普等孙坚旧部,至少也是军团长一级的存在。
秋闱制度,说穿了,就是把原本的临时工编制,也给拿出来作为正式官职。
这一次不算,三五次之后的中榜人数,将和以前孝廉制每次选拔出来的总人数相差无几。
其结果就是地方豪绅,无法通过巴结太守或县令上位,甚至子承父业,降低豪绅对地方的把控。
不如说,这才是孙暠的主要目的。
官员的晋升周期会拉长,毕竟以前的郎官,一到地方就是县令郡丞,对基层情况基本不了解。
如今多一两轮筛选,最终上去的,要么是才华横溢,要么就是勤奋上进的。
绝对的公正当然做不到,历朝历代都做不到,毕竟人情掺杂其中,保证大部分如此就很不错了。
连基层是什么情况都不了解,就在地方豪绅的忽悠下,各种瞎操作,瞎指挥的昏官,孙暠不希望出现在大吴。
为此他降低经学方面在科考的比例,就是希望考生能多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
这就是大吴的优势,不管着以前的既得利益阶级,同时本来不依靠既得利益阶级上位。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